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天路客


--------------------------------------------------------------------------------

有一次赵匡胤指着皇宫朱雀门上的“朱雀之门”问赵普:“为什么在‘朱雀’后加个‘之’字?”赵普说:“这个‘之’字是语气助词。”赵匡胤冷笑道:“写成‘朱雀门’不行吗,为什么非要多加一个‘之’字?之乎者也,文人只会玩弄文字,酸气十足,多此一举!”(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缘何“引用”与“抄袭”如此难以分别

天路客



--------------------------------------------------------------------------------

中国早有“明训”:“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看你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了,若果是真心做事,奉劝你还是不要抄的好,事实上,抄的话也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当然了,如果为了当官什么的,尽管去抄好了,看你会抄不会抄。



东方早报发出《“周森锋没抄袭论文”? 系网帖编造的结论》(据新浪新闻中心 2009年11月27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论文引用是属于学术界的惯例,教育部对此并无统一规定,引用多少算抄袭,各高校应该有自己的专门规范。


观上述言论,该司长完全不懂“引用”与“抄袭”的区别,把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恶劣的抄袭(plagiarization,pirate)与正常的引用(citation)混为一谈,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混淆为一谈,仅仅看作是量上的不同,而不知道这是在性质上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该司长也算够糊涂了,这样糊涂的官员你还能指望他能做什么?



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打个比方,借人家的东西,哪怕借的再多只要告诉人家就是借,不能算作偷;拿了人家东西不说话,即使再少也是偷,这么简单的道理身为教育部高官都不明白,脑袋里一团浆糊,不学无术,不是尸位素餐是什么? 难道只想削尖脑袋当官不成?说句不客气的话,该司长真的可谓尸位素餐了。



“引用是要注明出处的,引用多少不是划分是不是抄袭的标准”、“现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竟然说出“引用多少算抄袭,各高校应该有自己的专门规范。这种话,难怪高校中的抄袭之风得不到遏止”(陶世龙《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搞不清“引用”与“抄袭”? 》XYS20091127)



“方舟子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用到别人的观点或文字而没有恰当说明,都是抄袭。国际惯例对此没有定量规定,不管抄多少,都是抄。国内有些高校规定雷同30%以上才算抄袭,这是很荒唐的做法。“难道抄29%就不算抄?如果抄的那几句话刚好是最关键的部分,也不算抄?抄袭量的多少可以用来判断抄袭的严重程度,不能用来作为是否抄袭的标准。”(《“最年轻市长没抄袭论文” 系网帖编造》XYS20091127)



身为教育部官员,连这种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果真如此的话,那就不仅是无知,而是可笑可悲加可恨了。

中医的“吃屎”方剂考

天路客


--------------------------------------------------------------------------------

中医的“吃屎”方剂考


  成书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程迥的《医经正本书》:“鼻闻臭秽,能治瘟
疫传染”(卷12),如今甲型N1H1流感肆虐全球,不知请“华佗”神医们搞点牛
粪狗屎先给全国人民用用如何?如果确实“妙手回春、效如桴鼓”就可以推向全
世界了,也算为国争光,何必用达菲、何必用“疫苗”?又贵效果又不好。

  追究起来,此类“吃屎”方还是很有传统的,可谓源远流长。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有鸡矢醴方:黄帝问曰:治之奈何?岐伯曰:
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中国医学大辞典》为之(鸡矢醴)作解释:
“五更热饮,则腹鸣,……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一次则渐皱至脖上而病愈
矣,……有以毒攻毒之意也。”,这里的鸡矢即鸡屎也。《神农本草经》载其微
寒无毒,主消渴,伤寒寒热。实一臭秽之物,以色白者入药。《本草纲目》记载:
雄鸡屎乃有白,腊月收之。而陈修园亦附会人说:“屎中之白者,精也”。陈氏
还说明了该方的服用方法:用鸡矢白一升,老酒二斤,炖热,渍鸡矢,乘热以布
囊绞取汁服。

  东汉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也载有鸡矢白、雄鼠屎、烧犬屎、马屎、牛
洞(稀牛粪)等利用动物粪便治疗疾病的方剂若干。

  历史上到现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粪便类“药物”有:狗屎称为戌腹米,治疗
积食与月经不调;夜明砂,即蝙蝠的粪便,其性寒,味辛,入肝经,有清热明目、
散血的作用,用于治疗青盲雀目、目盲障翳、瘰疬、疳积等病;寒号虫(一说鼹
鼠,存疑)粪便称为五灵脂,其性温,味甘,入肝经,有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之
功效,可治腹痛、胃痛、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经闭血瘀等病;人粪,如金汁,
清心退热,人中黄,清热解毒。

  除此之外,稍微检索一下,还会发现不少曾经用过的动物粪便,不知现在还
用不用,例如:老鼠屎,称为两头尖,治小儿疳疾;猪粪名猪零,治小儿客忤;
羊粪治疗小儿泄泻;马粪名屎中粟,治疗小儿客忤及厌食;驴粪治疗经水不止;
骆驼粪,外用,止鼻衄;狮粪破宿血,杀百虫;虎粪治疗癝疽痔漏;鹿粪治疗难
产;猫粪治疗痘疮内陷;狼粪治疗骨鲠;明目砂,即野兔子粪便,其性平,味咸,
入肺、肝经,有去翳明目、杀虫解毒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疳疮痔瘘、目中浮翳
等疾病;猴粪治疗小儿脐风撮口;鸽子粪,称为左盘龙,治疗瘰疬疥疮;白丁香,
即麻雀的粪便,其性温,味苦,有小毒,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治女子带下;
燕子粪治疗五癃及小便不出;孔雀粪治疗白带及小便不利;鹰粪治疗虚积,杀痨
虫;龙涎香即鲸鱼的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
蜡状排泄物,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之功效,
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

  综上可见,水里游的草稞里蹦的天上飞的,海陆空联合作战,无往而不胜。

(XYS20091129)

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621.txt

http://xys.dreamhosters.com/xindao/read.php?id=36488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李连达院士又被他的学生们蒙蔽了

天路客


--------------------------------------------------------------------------------



WHO网站有个疫情简报的每周更新,从11月6日开始,在疫情介绍下面一段都有一个同样的说明,下面是最近的更新:

Pandemic (H1N1) 2009 - update 75
Weekly update
20 November 2009 -- As of 15 November 2009, worldwide more than 206 countries and overseas territories or communities have reported laboratory confirmed cases of pandemic influenza H1N1 2009, including over 6770 deaths.



As many countries have stopped counting individual cases, particularly of milder illness, the case count is likely to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ctual number of cases that have occurred. WHO is actively monito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pandemic through frequent consultations with the WHO Regional Offices and member states and through monitoring of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人民日报(11月16日)引用的李院士的言论:“今年年初因为有多篇参与署名的论文被发现是造假之作而成为舆论焦点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近日又有惊人之言。在11月14日至15日在京召开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上,李连达表示,我国“甲流”病死率为0.065%,而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比我国高将近20倍。李连达认为,我国“甲流”病死率低,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正确的防控措施,二是我国最早使用“甲流”疫苗,三是得益于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李连达还认为,达菲不是抵御“甲流”流行的最佳选择,中医药治疗有标本兼治的综合功效,应积极慎重地研究治疗流感的有效中药。”



不知李院士数据由何得出,如果确如方舟子所说,我只能大胆推测说李院士又被他的学生们蒙蔽了。(“李院士自称不懂英文,又经常受其学生蒙蔽,也许因此导致他对国外研究状况的陌生和误解,未必是有意的造假。”方舟子《中药院士应慎言》XYS20091124)。



如果是本着臆想的不存在的结论找证据那是无论如何都会找到的,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做实验,如果最终结论是“明确的”,那么修改数据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假造数据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在这一切都是他的学生们干的,与李院士无关,因为李院士不会英文,上面那段说明李院士看不懂也不会去看也没有看。



李院士是“我国著名中药药理学专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大科学家,对于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病残率等这种临床流行病学上的小case,李院士是不屑于亲自看资料调查的,再说,李院士也不懂英文,他是再次被学生们蒙蔽而已。



李院士太冤枉了。

2009年11月23日星期一

攻打山头得用迫击炮不该用炸药包

 攻打山头得用迫击炮不该用炸药包
  ——读张功耀教授《伪书神农本草经小议》

  作者:天路客

  前几天浏览新语丝早些时候的文章,偶然看到了张功耀教授一篇题为《伪书

神农本草经小议》(XYS20061214)的文章。读过张教授不少文章,受益良多。

  张教授在这篇文章里考证了《神农本草经》的来龙去脉:

  “《神农本草经》始出于东汉,而且是伪托神农之名造成的伪书。这个问题

在宋朝就可以下结论了,只不过当时的文人没有这样的勇气。”

  且提出了关于该书两点解释不通的地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到了宋朝,一些学者发现了当时流传的《神农本草经》中至少有两点解释

不通的地方:一处是程颢、程颐所著《河南程氏遗书》提出的疑点:“神农作

《本草》,古传一日食药七十死,非也。若小毒也不当尝,若大毒一尝而死矣,

安得生?


  “另一处可见于陈叔方所著《颖川语录》。陈氏发现,《神农本草经》当中

使用的某些药名有故意做雅的痕迹。比如,把“黄精”写成“黄独”,“山芋”

写成“玉延”,“莲”写成“藕实”,“荷”写成“水芝”,“芋”写成“土

芝”,“螃蟹”写成“拥剑”。这种华而不实的故意做雅,是东汉学风的典型表

现。更可疑的是,记载“巫彭作医”的《山海经》,记载了“蛇谷山多少辛”。

陈叔方说,这“少辛”就是“细辛”,《神农本草经》居然没有记载。这个“疏

漏”可以证明,《神农本草经》不可能是神农氏所作,而是东汉那些酸不溜秋、

故作文雅的儒生所杜撰出来的伪书。


  “虽然中国古代的文人早就知道《神农本草经》是一部伪书,却没有人脱离

这个伪书规范来编修“药书”。故作文雅的风气依然流行。


  “此外,大家明知《神农本草经》是伪书,却历代对它有所增益。《唐本

草》、《蜀本草》、《证类本草》、《图经本草》,都是这样在这部伪书的基础

上互相抄袭,略加考证,陆续增益编修出来的。读者也许不难发现,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真正属于李时珍独立知识产权的部分实在不多。


  “细心读中国古药书的读者很容易发现,方子越古老,用药量越大。大约后

来的人们发现,小剂量与大剂量有相同的“疗效”。于是方子的剂量就越用越小

了。汉代用“两”或“铢”的,到宋代就改用“钱”了。汉代用“钱”的,宋代

改用“分”了。这些立方方法的变化,均是没有区分“真治”和“假治”造成

的。”


  (引自张功耀教授《伪书神农本草经小议》)


  张教授该文资料翔实,论据确凿,说理透彻,但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走向却与

张教授的初衷是不大一致的,如果这篇文章作为文献学作为版本学的研究则不失

为好材料,除此之外,不管《神农本草经》有无价值,是不是药书,讨论其真伪

意义不大。


  撇开《神农本草经》不谈,我想说的是,如果单做学术价值方面的探究,探

究一部书的“真伪”并没有太大意义,其实“伪书”也可以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书,

伪书之所以成为伪书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不够自信,担心自己名气不够大,人微言

轻,写出来没人重视没有人看流传不广(这在古代尤其如此,不像现在管他是谁,

写在互联网上爱看不看,其实现在,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老专家研究一辈子学

问,写本书出版不了或者出版社让写书人自己包销,倒是些花前月下身体写作的

乱七八糟畅销得很,出版社也挣钱,挣钱就愿意出,“简直是没有天理”了!),

其实书可能很有学术价值,所以,如果不是做版本学,文字训诂方面的研究,最

好不要太把一本书的“真伪”当做一回事,只要书是好书有价值就行了,事实上,

历史上的一些伪书现在也成为了“善本”。所以,我们讨论中医,伪书的标签并

不是《神农本草经》的死穴。


  从历史上看,倒往往是一些“伪书”说理更清楚,排版更美观,也订正了一

些错误(勘“原本”之误),对于学习者来说往往更有价值更方便,虽然这些

“伪书”较“真书”比较完美了,但却失去了版本价值,如果研究版本学的话,

这些书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一个搞文字研究的教授说过:“其实有一本桂林版

的《伤寒论》,写得更好,但对我没有用,我不是中医,不看病,我只研究版本、

训诂,这样的书再好再完美对我也没有意义。”


  另我对张教授说的“方子越古老,用药量越大。”的说法持怀疑态度,我查

阅了《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里面有如下内容: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

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

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

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

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

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

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

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

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

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

也。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

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

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

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

巨气乃平。帝曰:善。”


  按这个荒谬的说法,人道德越来越衰微,人品越来越败坏,病也就应该越来

越难治,中医的思维应该是病越严重药物用量越猛才是、中医不是号称按照“黄

帝内经”的教导来做的嘛,如此推理下来应该是药物用量越来越大,事实上,并

没有“方子越古老,用药量越大”这个规律,实际上,用药量的多少,全凭中医

“辨证论治”的感觉,多少两多少钱,现在则是多少克,我估计张教授之所以有

这个感觉可能是查阅文献时没有考虑度量衡的变化因素在内?(例如汉朝十六两

为一斤,具体我没有考证,只是个猜测)况且我估计古时的中医们有没有这点统

计的思想和能耐也难说得很。


  最后,何止《神农本草经》是本伪书,中医的伪书还有很多很多,《黄帝内

经》就是一本最大的伪书,中医的所谓“基本理论”就是这本最大的伪书里面来

的。


  我写这篇小文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张教授攻打山头用错了武器,本该用

迫击炮却用了炸药包,讨论其是否伪书本就多余。


  2009.11.20


(XYS20091123)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对照研究中一定要注意研究组间基线资料的可比性

对照研究中一定要注意研究组间基线资料的可比性
  ———评近来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坏的讨论

  作者:天路客

  拜读了网友金海的文章《再看钱学森论教育的问题》,讨论了中国的“人才”
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拜读了未火的评论文章《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好有什么根
据?》,我比较倾向于未火网友。

  统计学上强调对照的原则,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两组之间的可比性,增加研
究结果的真实性。两组之间的比较,不仅仅是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更重要的是
要注意在研究开始时,两组之间的基本数据是否有可比性(compatibility),也
就是说这涉及到分组的方法问题,以及分组后两组的资料数据是否平衡的问题。

  统计学中有个基本概念“基线”(baseline),所谓基线是指研究措施执行
前,被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具体到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因素有很多,未火网
友也说到了一部分,不再重复,实际上,同一个研究方法或者同一种处理措施,
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往往是由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基线资料差别
所致。

  在研究中一定要对得到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确保基线资料的平衡,这样
研究结果才有意义,才有说服力。所以,统计学中一般会对资料做可比性分析、
变异因素分析等,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但又不太清楚的朋友们可以自己查资
料了解一下。

  保证结果可靠的关键是一定要保证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具体操作起来也不是
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简单说一下,一般会有如下措施(本文不是讨论统计学,都
不展开说明):

  确定受试对象的选择条件
  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
  必要时分层分组
  防止向均数回归现象的影响
  减少基线资料的变异

  所以,未火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采用适当的统计方
法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金海的结论的是建立在基线资料可比性不强的基础
上泛泛得出来的。

  2009.11.21

(XYS20091122)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把持北大第一医院的都是些什么人?

把持北大第一医院的都是些什么人?

  作者:少数派

  我非常赞同天路客评价北大第一医院的一句话:“人一旦利令智昏就连起码
的智商都没有了,简直是有些搞!”

  看到北大医院对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最后一次声明 ,出于好奇,到北大
第一医院官方网站一看究竟。不看不要紧,一看差点让我喷了。一进入北大第一
医院网站,就见到漂浮的flash,一面是强烈谴责央视记者对我院的失实报道,
一面是北大医院是中国人民的医院。

  从报道这个事件之后,看北大第一医院的反应,让人琢磨不透到底是什么样
的人在把持这个金字招牌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开始就是断然否认存在非法行
医,之后就是那个特殊的升旗仪式,天路客已经有生动描述,不再说了。

  看到北大医院对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最后一次声明,仿佛看到一个怨妇在
哭哭啼啼埋怨自己的情人抛弃自己。核心内容是央视不够意思,不讲政治,无组
织无纪律。

  央视记者的调查,清清楚楚地拿到了没有医师资格的实习生开出的处方,而
且这些没有医师资格的人清清楚楚的做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干什么的,很明显不
会有上级医师的指导,这是很明显的存在的非法行医的行为,你怎么辩白?不是
非法行医是什么?还有节目中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在抢救熊卓琳的时
候是目击人,他有这样的话:"抢救过程中使用了非医疗人员给她抢救,导致了
这个抢救直接失败。"这是手机录音,而且只是他的判断,他的说法。虽然如此,
作为一个新闻报道出来并无不妥。当然真实的情况很难得知了,从1写到500,想
哪个数字有“笔误”哪里就能够“笔误”,非一般人做不了,要想还原抢救的情
况,天才知道。

  好在最后一次声明中透露《华西都市报》的第9版,在央视记者的回应中,
有一句话赫然凸现在广大读者眼前:“之所以在二审之前播出,是因为受到了一
些压力。如果当时不播,这个片子可能就永远播不出来了。这是一个无奈,我们
的记者冒着结束职业生涯的风险播出了这个片子。”不知道压力来自何方,当然
北大第一医院“不会知道”。如果不播出,正如北大第一医院所愿,也就不会抱
怨“自己周遭的医患关系一下子变得更为紧张、敏感和脆弱”,社会就和谐了。
打官司人家不怕,医生开法院的也并不是头一家。当然,他们肯定有资本和央视
叫板,我们知道北京的大医院都是门庭若市,挂个号也不容易,那是真有技术,
人家也不差钱。其实就是缺德而已。

  从事件一报道出来,北大第一医院就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面目来应对,
整个就是有恃无恐,耍横的。看来是鱼肉他人惯了,遇到一直有良好合作关系的
央视客串“医闹”真的傻了。这也让人好奇,把持北大第一医院的都是些什么人?
“北大医院是中国人民的医院”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XYS200911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g4xe.html

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回忆辜鸿铭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g3zj.html

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国文字名满海内外,而又以怪诞见称的,那便是辜鸿铭先生了。辜先生号汤生,福建人,因为家属侨居海外,所以他很小就到英国去读书,在一个著名的中学毕业,受过很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这种学校对于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都很认真而彻底地教授。这乃是英国当时的传统。毕业以后,他考进伯明罕大学学工程(有人误以为他在大学学的是文学,那是错的)。


回国以后,他的工程知识竟然没有发挥的余地。当时张之洞做两湖总督,请他做英文文案。张之洞当年提倡工业建设,办理汉冶萍煤铁等项工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号召,为好谈时务之人。他幕府里也有外国顾问,大概不是高明的外国人士,辜先生不曾把他们放在眼里。有一天,一个外国顾问为起草文件,来向辜先生请问一个英文字用法。辜默然不语,走到书架上抱了一本又大又重的英文字典,碰然一声丢在那外国顾问的桌上说:“你自己去查去!”这件小故事是蔡孑民先生告诉我的,这可以看出辜先生牢骚抑郁和看不起庸俗外国顾问的情形。


民国四年,我在上海愚园游玩,看见愚园走廊的壁上嵌了几块石头,刻着拉丁文的诗,说是辜鸿铭先生做的。我虽然看不懂,可是心里有种佩服的情绪,认为中国人会做拉丁文的诗,大概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蔡先生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网罗了许多很奇怪的人物。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J匕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3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用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到了教室之后,他首先对学生宣告:“我有三章约法,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话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不能坐下。”我们全班的同学都认为第一第二都容易办到,第三却有点困难,可是大家都J限于辜先生的大名,也就不敢提出异议。


3年之间,我们课堂里有趣的故事多极了。我曾开玩笑地告诉同学们说:“有没有人想要立刻出名,若要出名,只要在辜先生上楼梯时,把他那条大辫子剪掉,那明天中外报纸一定都会竞相刊载。”当然,这个名并没有人敢出的。辜先生对我们讲英国诗的时候,有时候对我们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这“洋离骚”是什么呢?原来是密尔顿(John Milton)的一首长诗Licidas.为什么Licidas会变“洋离骚”呢?这大概因为此诗是密尔顿吊他一位在爱尔兰海附近淹死亡友而写成的。


在辜先生的班上,我前后背熟过几十首英文长短的诗篇。在那时候叫我背书倒不是难事,最难的是翻译。他要我们翻什么呢?要我们翻千字文,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翻成英文,这个真比孙悟空戴紧箍咒还要痛苦。我们翻过之后,他自己再翻。他翻的文字我早已记不清了,我现在想来,那一定也是很牵强的。还有一天把他自己一首英文诗要我们翻成中文,当然我们班上有几种译文,最后他把自已的译文写出来了,这个译文是:“上马复上马,同我伙伴儿,男儿重意气,从此赴戎机,剑柄执在手,别泪不沾衣,寄语越溪女,喝嘱复何为!”英文可能是很好,但译文并不很高明,因为辜先生的中国文学是他回国后再用功研究的,虽然也有相当的造诣,却不自然。这也同他在黑板上写中国字一样,他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而他自己毫不觉得。


我们在教室里对辜先生是很尊重的,可是有一次,我把他气坏了。这是正当“五四”运动的时候,辜先生在一个日本人办的《华北正报》(North China Standard)里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学生运动,说我们这班学生是暴徒,是野蛮。我看报之后受不住了,把这张报纸带进教室,质问辜先生道:“辜先生,你从前著的《春秋大义》(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我们读了都很佩服,你既然讲春秋大义,你就应该知道春秋的主张是’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你现在在夷狄的报纸上发表文章骂我们中国学生,是何道理?”这一下把辜先生气得脸色发青,他很大的眼睛突出来了,一两分钟说不出话,最后站起来拿手敲着讲台说道:“我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这件故事,现在想起来还觉很有趣味。辜先生有一次谈到在袁世凯时代他不得已担任了袁世凯为准备帝制而设立的参政院的议员(辜先生虽是帝制派,但他主张的帝制是满清的帝制,不是袁世凯的帝制)。有一天他从会场上出来,收到300银元的出席费,他立刻拿了这大包现款到八大胡同去逛窑子。北平当时妓院的规矩,是唱名使妓女鱼贯而过,任押妓者挑选其所看上的。辜先生到每个妓院点一次名,每个妓女给一块大洋,到300块大洋花完了,乃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当时在他们旧式社会里,逛妓院与娶姨太太并不认为是不正当的事,所以辜先生还有一个日本籍的姨太太。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一个最出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这个譬喻早已传诵一时,但其本质确是一种诡辩。不料以后还有因此而连带发生的一个引伸的譬喻。陆小曼同徐志摩结婚以后,她怕徐志摩再同别人谈恋爱,所以对志摩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是不能公开用的!”作文和说理用譬喻在逻辑上是犯大忌的,因为譬喻常常用性质不同的事物作比,并在这里面隐藏着许多遁词。


辜先生英文写作的特长,就是作深刻的讽刺。我在国外时,看见一本英文杂志里有他的一篇文章,所采的体裁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常用的问答传习体(Cateehism)。其中有几条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 Roben Hart)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善至美。”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二三十个,用字和造句的深刻和巧妙,真是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大约是在1920年美国《纽约时报》的星期杂志上有一篇辜先生的论文,占满第一页全面。中间插人一个辜先生的漫画像,穿着前清的顶戴朝服,后面拖了一根大辫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没有文化的美国”(The Uneivilized United States)。他批评美国文学的盯候说美国除了Edgar Allan Poe所著的Annabelle Lee之外,没有一首好诗。诸如此类的议论很多,可是美国这个权威的大报,却有这种幽默感把他全文登出。美国人倒是有种雅量,欢喜人家骂他,愈骂得痛快,他愈觉得舒服,只要你骂的技术够巧妙。像英国的王尔德、萧伯纳都是用这一套方法得到美国人的祟拜。在庚子八国联军的时候,辜先生曾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一篇替中国说话的文章,使欧洲人士大为惊奇。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洋文艺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


无疑义的,辜先生是一个有天才的文学家,常常自己觉得怀才不遇,所以搞到恃才做物。他因为生长在华侨社会之中,而华侨常饱受着外国人的歧视,所以他对外国人自不免取嬉笑怒骂的态度以发泄此种不平之气。他又生在中国混乱的社会里,更不免愤世嫉俗。他走到旧复辟派这条路上去,亦是不免故意好奇立异,表示与众不同。他曾经在教室里对我们说过:“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可能亦是他自己的解嘲和答客难吧!


注:本文乃天路客据《中国人的精神(该文中作春秋大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北京)卷首罗家伦的回忆文章《回忆辜鸿铭先生》,后据文章篇名检索CNKI数据库下载编辑而成,已经纠正了文字转换时的几处明显错误,也许存在个别未发现者未及纠正,海涵。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897年12月21日生。少承庭训,习读文史,后曾就读于南昌英文夜校、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以作文满分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期间曾主编《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中,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为学生领袖之一。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接着游历欧洲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在四大国五名校研读七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稍后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战地政务委员兼教务处长,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代教育长。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更名清华大学,出任首任校长,期间整顿教育,裁并冗员,精简机构,罗致优师,扩建设施,卓有成效。1932年8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改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校长,广揽名师,兴办学科,兴建校舍,延南高东大时期之校风提出“诚、朴、雄、伟”的学风,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设为中大的使命;此后虽历经抗战西迁重庆,中央大学仍蓬勃发展,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经费曾一度相当于其他四所中国名校的总和,全国名校联考三分之二的学生以该校为第一志愿。1941年调离中大,曾出任滇黔党政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监察院首任新疆省监察使。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首任驻印度大使兼世界各国驻印使节团团长。


1949年到台,曾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1969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


相传罗家伦就读北大时,曾写一百封情书追求北大校花。最初因相貌丑陋遭拒,最后这位校花开出三个条件:留洋博士、大学校长、夫妻同行必须保持相当距离,她才愿下嫁[2]。


国民党党史馆的《五四名人书札》中,就有罗家伦当年所写情书,情书是用国民党专用信纸所写成。但罗家伦的妻子张维桢就读沪江大学,并非北大校花,两人于1927年11月在上海结婚,育有一女罗久芳。


罗家伦任清华校长时,送史学家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又对罗家伦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3]


李敖的1962年4月12日日记上写:“上午罗家伦、陶希圣来参观卧房,罗进即复出,陶见裸女不敢进,笑死人,陶哼了一声,罗哈了一声,真是哼哈二将。”


著作:

《新人生观》
《逝者如斯集》
《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
《科学与立学》
《疾风》
《耕云集》
《心影邀游踪集》
《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
《革命文献》
《国事百年诞辰纪念丛书》


注释:
1.^ 胡适批阅罗家伦的作文试卷时,激赏的给了满分,但招生委员会却发现他数学零分,其它学科平平。最后由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
2.^ 罗久芳:《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
3.^ 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

以上据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E%85%E5%AE%B6%E5%80%AB

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是很大的暴利机构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是个很大的暴利机构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hixueqian

  首先声明(以免有些人给我戴上泄私愤的帽子)两点:

  一、我认为英语很重要,至少现价段对有关用得着英语的国人来说很重要,
因为英语已经变成一门国际性语言,虽然英语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说英
语本来是英国土著(Native)的语言,是“下等人”泥腿子们的语言(当时的
“上等人”不屑说英语,他们说法语、拉丁语)。更加因为我们落后,我们需要
向人家学习,且中国的文献资料(学术腐败严重,没有可信性)没法看,虽然全
文数据库有若干(参见:天路客《文章署名“长尾巴”现象彰显学术腐败关系图
(网)》XYS20090902),如果搞科研、查找权威文献资料则更加显得英语的重
要,且权威刊物大多也以英语作为载体。

  二、本人自认为英语水准还算说得过去,国内那些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富
有创造力”的英语考试也早已与我无关,所谓四六级考试当然也与我个人利益无
关。

  前些日子,围绕研究生是否应该写论文的问题讨论的不亦乐乎,各执己言,
据理力争,莫衷一是,我想问题的重点远不是是否要写论文这么简单,更有深入
挖掘的必要。其实国内教育界问题多了去了,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个英语的
教与学,也大有说道说道的必要,自知说出来也无用,但出于良心,提出一点看
法,算作抛砖引玉,其实也是老生常谈。

  英语教育引发的问题真是这么严重吗?重庆某师范大学一位教师曾经总结说:
“‘英语不好,就不是好的人才’似乎是一个公认的结论!”其实不只是英语,
日语还有一些小语种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里暂且只说英语的问题。

  前几年,一篇名为“中国英语考试毒瘤”的文章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的热门话
题。转贴这篇文章的是南开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教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义愤填
膺地表示:“英语教学,特别是考试制度误国误民,我深恶痛绝。”

  在他转贴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学习英语已经背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学习
而学习。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人开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
层层英语考试的障碍。文章说:“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
赚钱工具。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
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
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

  其实不单是一般的英语学习,最为不能容忍的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谓的四
六级制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润清教授接曾经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
前形成了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英语四、六级
的考试,从而影响了专业知识学习。原因很简单,专业学得再好,英语没过级就
毕不了业。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做过一项调查,高校中有70%的教师对大
学英语教学不满意。”

  “根源出在教学大纲上。”刘教授解释说:目前四六级考试不是考查学生的
语言能力,而在于测试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识别能力,这是本末倒置的。另
外,四六级考试还鼓励学生猜题,只要你懂一点加上连猜带蒙,就能从四个选项
中选一个答案。有人专门统计托福和四六级考试四个选项的概率,从中发现概率
最高的是C、D项,而最低的是A项,这恰恰是反映了出题者的一种心态,即要你
掌握所有语言知识的心态。

  此外,目前还出现了高校排名与四六级通过率挂钩的现象。“虽然教育部没
有下文要求这样做,但归教育部高教司主管的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委员会却每年
都公布各所高校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并进行排名,这是不公平、不科学、完全
脱离实际的。”

  他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关键就是取消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制度,
而且迫在眉睫!他指出:应采取与新内容吻合的新测试手段取代现行考试制度。

  刘教授是语言学专家,笔者曾经系统学习过刘教授编写的《英语语言学》,
受益匪浅,天路客强烈支持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代之以其他有用高效的形
式,我曾经说过,感觉全国的学生老师们就是每年在集体玩两场大规模的游戏,
很多学生即使想方设法通过了四六级考试,还是不会说不会听,到了饭店看不懂
菜单点不了菜。说这类考试祸国殃民一点也不为过。其实,很多学生是被四六级
考试委员会祸害掉了,你们学的不是英文,是英文在中国的变态variant,四六级
的考试制度已经完全不适合现在的英语学习的需要,是一种变态的考试形式。至
于如何变态,不用我多说,学生们自己啥水平自己清楚,包括过了六级的人们呵
呵。他们可以回忆一下是怎么通过四六级考试的,过了以后英文是否有提高,是
否看得了文献或比通过考试前有大的进步,当然了得说良心话。

  如果是非外国语专业类高校,普通中国学生根本得不到学习英语必须知识的
学习,得不到起码的基础训练,不能打下基本的基础准备,譬如英美概况、语言
学(Linguistics)、词汇学(Lexicology)、语音学(Phonetics)等的训练,
更不用说英美文学方面的哪怕是简单的介绍了。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
他们知道的东西,他们崇拜的东西,他们认为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方式就是如何
通过投机取巧通过四六级考试、就是不看试题直接答卷(有的学习班传授此类
“秘笈”,很多学生听力考试部分直接放弃,听也不听而瞎猜一气,因为没有听
力最低分的限制)。就是不说四六级制度的不足及危害,单单是正常的英语教学,
国内的绝大部分院校也是不合格的,教材的编写也是不令人满意的,远远不是学
习英文的方法,太多的学生所为博士毕业了,六级考试也最终得了高分,发了证
书,可连二十六个字母的音标都写不出来,至于发音就更加没法说了,当然了文
献也看不懂,连给论文写个英文摘要也得求人。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斯立即考试实在四六级考试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下全国
范围内进行的,现在,本科硕士博士全国有多少学生大家也都大体心里有个数,
加上近些年扩招,学生数目更是大大增长。仅报名费一项,目前可能四级考试报
名费近二十元,六级考试报名费超过二十元,每个学生考一次是多少钱?关键是
太多太多的学生一次通过的可能性太小太小,况且过了四级还要过六级,一次通
过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五次六次七次八次才通过的也不在少数,笔者就亲自了解
到研究生中,很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过六级考试,每年都考两次,毕业时间到
了也许能通过。这样算起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进报名
费一项收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这也是这个制度几十年如一日,一年两次,迟
迟得不到改革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有利可图嘛,名为为英语教学服务,实则早
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利机构。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危害甚多:

  影响正常英语教学:学生心思全在这上面,围绕怎样通过四六级考试想尽办
法投机取巧,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一旦通过,万事大吉,不再碰英语一下,从此
不再学英语。

  干扰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们为了通过应以四六级考试,不惜占用专业课的学
习时间,荒废了专业课的学习,英语也没有学好。

  滋生各种培训班:由于有利可图,受利益驱动,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如雨
后春笋般滋生,那些所谓培训班良窳难辨,可怜学生们看不清楚,看不清楚这些
机构的本质乃是商人,乃是非正常英语教育条件下滋生的“怪胎”,并非教学机
构,最后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

  削弱教师正常教学积极性:看到有利可图,许多英语教师耐不住寂寞,打着
学校的名目,名师彩旗飘飘,到处招生办班出书(什么“星火计划”、什么“冲
刺”之类、什么几步作文法之类“秘笈”,俨然自己就是武功高手,事实证明这
些书基本上是垃圾,没有任何价值,搞得乌烟瘴气,不知情的还以为是阵地必杀
技呢,再就是校园里面办班卖书招生海报到处乱贴,还贴了一层又一层,严重污
染校园环境),只顾自己赚钱,荒废了份内的教学任务。

  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学生交报名费自不必说,四六级考试的费用再加上
参加学习班的费用(这笔费用往往很大),给条件不好学生增加经济负担,办班
往往占用学校教室等,把公共资源作为他用,干扰正常教学的进行。

  教学效果整体滑坡:不但英语滑坡,专业课也滑坡,危害相当严重。

  滋生腐败现象:虽然国家没有规定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位挂钩,但实际上各
个学校都在挂钩,且学校之间攀比现象严重,把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衡量学校英语
水平乃至整体水平高低之尺度,更为恶心的是把四六级通过率作为学校领导政绩
高低的标杆,严重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严重危害学生利益,事实上每年都有学
生应为这个变态考试没有通过而无法毕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想不开,导致大家
不愿看到的现象发生。

  总之,为了避免把全国的大学统统搞成不入流的“外国语学院”,使广大学
生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得到真正的外国语教育,学到真正的外语,我坚决支
持取消四六级考试,代之以对英语学习确实有益处的其他正常的常规教学考察形
式。

  2009.11.13

(XYS20091119)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丑奴儿·医患关系

丑奴儿·医患关系


--------------------------------------------------------------------------------

天路客


白衣战线本当赞,
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
济世悬壶把命匡。


风云际会中国界,
患怒医贪。
患怒医贪,
恰似饥殍抢米欢。

蝶恋花

蝶恋花


作者:天路客


伫倚危楼雪飘飘,饱栉西风,惨淡经营地。草色烟光残照处,世间谁人眞在意。


若许小二买一醉,对酒当歌,强乐甚无味。西风瘦马终无悔,为伊哪堪真憔悴。

93%的试验设计有缺陷提示什么

93%的试验设计有缺陷提示什么

□本报记者 李天舒
健康报2009-11-04

  “缺陷”是普遍现象

的研究发现,我国随机对照试验存在各种问题。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知网的电子数据库,对1994年~2005年在我国700多种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临床试验论文进行了调查。论文涵盖400多种核心医学期刊,涉及2235项试验。结果发现,有93%的试验设计存在缺陷。

  “如果我们了解随机对照试验是医学研究中的‘最高标准’,就不难理解其中的严重性了。”该研究负责人、四川大学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吴泰相教授说。

  为确定这些临床试验中有多少符合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别的公认标准,接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通过电话采访了试验报告的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研究人 员介绍,2235项试验涉及20种常见疾病,包括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胃溃疡、喉痛、缺铁性贫血、气管炎、食道癌、麻疹、肺癌、肺炎、肾病综合征、心肌炎、前列腺增生症、银屑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卵巢癌、胸痛和黄疸性肝炎。

  吴泰相指出,缺陷不是个别存在的现象,而是国内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共同的问题。“最让我们担忧的是,这些试验得出的结果也值得怀疑和推敲。”

  吴泰相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当成写文章的证据,实际上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指导作用,甚至会对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错把“随机”当“随意”

  “我们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非随机对照试验被当作随机对照试验予以发表。不少研究者在从事研究之前没有写出具体的研究方案,等研究结果出来之后再来凑资料。”吴泰相说。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2235项试验中,有1913项试验的作者未能完全理解随机分配原则,误将非随机对照试验当成随机对照试验。还有115项试验的作者对随机分配方法非常了解,但仍然将其所做的非随机对照试验称为随机对照试验。吴泰相举例指出,比如临床医生在收集病例的过程中,今天让一组患者吃A药,明天让另一组患者吃B药;或者今天吃药的全部进A组,明天吃药的全部进B组。这样就把“随机”当成了“随意”。这种试验会出现啼笑皆非的极端结果,比如张医生用A药做试验,B药做对照,王医生用B药做试验,拿A药做对照,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对此,有专家指出,随机对照试验要求在设计方法中,按事先规定的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一致的条件和环境下同步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完全随机分配,也可以先按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病型、病情、病程、年龄等),将研究对象进行分层,然后再进行随机分组。

  专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临床疗效研究,比如创伤性较大的外科手术、罕见病或某些致死性的急性疾病等。

  吴泰相告诉记者,由于不少医学试验(研究)者并不理解随机分配的原则,大多数回顾性报道和经验总结被当成了随机对照试验成果发表了出来,背离了科学的严谨性。

  用注册制堵住入口

  什么原因造成随机对照试验被滥用?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医学试验整个过程缺乏监督体制。对此,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随机临床试验资助项目的审批,加强过程监管。

  近些年来,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只是被爆出的造假论文往往是明显造假者,而某些“隐性”造假并没有被发现。吴泰相指出,医学科研与人密切相关,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每一名研究人员能意识到发表虚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危害性,认真而负责地对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认真对待自己发表的论 文。

  但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学术氛围中,论文已成“异化”的指标。在晋升、课题申请、评优评奖等众多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论文是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硬指标”。从长远来看,设立多元化评价指标和体系,是解决目前诸多论文事件的良药。

  在这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所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可信度更高,超过半数符合标准,而一些基层医院合格率低。

  对此,吴泰相认为,应该鼓励基层医院临床医生发表观察性临床研究,让其认识到观察性临床研究的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要求相对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吴泰相指出,有很大一部分医生不懂什么叫随机对照试验,这说明了其相关知识比较缺乏,需要加强临床科研设计培训。通过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临床科研设计课,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加强培训,提高研究者对随机对照试验的认识。

  对这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专家表示,任何临床试验都应该管理起来。从目前来看,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完善和推广我国临床试验注册制度必不可少。

  有专家指出,应该建立由医学专业期刊、临床试验注册库、临床科研方法教育和技术支撑的联合运行机制。专家解释,建立临床试验注册制度,可以帮助研究者改进试验设计流程,提高试验的质量,等于多了一个第三方“把关者”。

  目前,四川大学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是目前我国唯一接受医学试验注册的机构。吴泰相指出,我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进行统一注册,由专门的临床注册机构进行管理,以推动和提高我国临床试验的质量。

  链接:1948年,世界上第一篇应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的论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英国生物统计学家Bradford Hill在这篇论文里,首次将严密的数理统计理论应用到临床医学的科研设计上,探讨了链霉素对肺结核的疗效。

  从这之后,随机对照试验(RCT)逐渐被临床医学界所接受。作为最高级别的“证据”和评价新疗法的可靠设计方法,RCT一直被认为是医学研究中的“金标准”,并被广泛采用。

(XYS20091113)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rct.txt

为什么中医界对李约瑟情有独钟

为什么中医界对李约瑟情有独钟

  作者:天路客

  英国学者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因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因所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在中国学界鼎鼎大名,他不但在该书中罗列了26项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1龙骨车;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3水排;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5活塞风箱;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14竹蜻蜓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22船尾的方向舵;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26瓷),还对中医有独到的”研究”与“贡献”,且可以说几乎挽救中医于水火,所以,中医对李约瑟则更是情有独钟。

  对于中医,李约瑟早就有他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早期东西方的医学具有相通性且古代中医在许多方面领先于早期的西方医学;中医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而且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脉络;他认为当代西医(现代医学)经历了自身文化的跨越(超越种族、超越语言)来推断,当代中医实现文化的跨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从而把中西医(现代医学)统一于现代大科学之中形成一种普世的世界科学,实现医学的大一统,从而服务于全人类的思想得以形成,他还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而西医的优势在于急性病症的治疗,并且产生了在技术层面上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的思想。

  自余云岫对中医产生怀疑以来,对中医来说可谓曲折多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医难以继续走下去的情况下,李约瑟于1984年在日本东京第17届世界内科学学术讨论会上,申述(实际上是重述)了他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点,大意是“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

  由于李约瑟在当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世界科技史学权威,是一位在中国科技史方面有极深造诣的汉学家,是一位真正称得上“中西兼通”的学者。他的论断也显得重要起来,他概括总结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以来所进行的“中西汇通”和“中西结合”的经验教训,从科学技术史和哲学方法论角度对中西两大医学体系的“不相容性”作了深刻揭示和科学预测。

  李氏论断之所以特别受到中医的重视,是因为它不但对于拯救支离破碎、濒临灭绝的中医如同及时春雨,且对于中国当代卫生决策实际上起了“理论上”的参考的价值。李氏的论断推如同一剂“强心针”,简直是挽狂澜于即倒,给了当时的中医界以莫大的勇气与信心,实际上给了中医以生存下去的空间,简直是知遇之恩了。

  很可惜,他们不但没有认识到李约瑟论断的错误,也没有给李约瑟这个“科学大腕”争气,其实也不是不争气,而是无法争气,李约瑟的论断本来就有问题,他完全混淆了西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概念,把现代医学当做西方医学的传统医学的继续,没有看到两者完全不同的脉络与基础,没有看到现代医学(李约瑟说的当代西医)的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自然科学基础,所以,他的论断是错误的,推理到中医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现实的情况是明确的,中医跟在现代医学屁股后面爬,拾人牙慧,也没有搞好,反倒把自己搞成了“四不像”,可谓现代版的“东施效颦”,反正中医是越来越难了,始终也看不出李约瑟所谓文化跨越的迹象,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能,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医及其传承者的境况,我想借用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说一句话,再次说出她的那句传世名言:“一代不如一代了”。

(XYS20091113)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611.txt

国内大学的《学报》是干什么的?

国内大学的《学报》是干什么的?

  作者:天路客

  一个现象。

  每到研究生临毕业的时候,学报排队都排不上,等着发文章的学生很多很多。

  国内好多大学都有学生在读博士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两篇文章的规定,平时没有文章怎么办?你随便写点什么,导师作为通讯作者,有学报(多数学报都挤进了所谓核心期刊的行列)来帮忙,当然,也不是随便就帮你的,你得认识人,导师混得好,学生发文章也快,当然你得交“版面费”、“审稿费”(多数为 “课题费”里出)。

  可见,学报发文章“短、平、快”。

  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就不明白了,既然这样,还要这个规定干什么?直接取消岂不少了许多麻烦,也显得宽厚仁慈?

(XYS20091003)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xuebao.txt

如此“严格准入”法

如此“严格准入”法

  作者:天路客

  昨天收到一条手机信息:
  记者10日获悉,针对“北大医院”事件,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已谁队伍的建设和医师管理,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卫生部将继续加大《执业医师法》实施力度,大力做好医师资格考试和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加强对医师执业行为的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医现象。(新华网)

  看这条消息,通篇罗列方式状语,口号式语言,衙门式累牍,没有一条具有可操作性,什么叫“进一步加大”、“继续加大”、“大力做好”、“严厉打击”?我等愚民实在是理解不了。

  为什么考一个所谓“医师资格证书”执照比考一个驾驶执照还容易?为什么不从最基本的做起?为什么不从杜绝药物回扣做起?为什么不从不再草菅人命做起?为什么不从缓解医患关系方面切实作一些事情?为什么不呼吁一下行业内的良知?哪怕再小的举动,起码让老百姓看到你们的诚意,老百姓要的是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不是口号式语言,也不是要你们表决心,毕竟时代不同了,不会再轻易买账了。

(XYS20091111)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371.txt

浙江大学校医院用的中药“疫苗”是什么?

浙江大学校医院用的中药“疫苗”是什么?

  作者:天路客

  关于26日资料中siyu网友说的想了解浙江大学“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流感中的作用,进一步有效控制流感疫情,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的稳定”而对全校生生员使用的“疫苗”的临床试验情况以及是否副作用,siyu 只提供了“桑菊防感汤”的名称,初一看还以为是中医治疗温病的传统中药“桑菊饮”的加减,事实上,中医也经常用“桑菊饮”来治疗感冒“咳嗽”以及一些中医所谓的“血症”(见任何一本《中医内科学》)。看了组方成分后,发现包括了“桑菊饮”的桑叶、菊花、甘草三味药。

  关于该处方,目前为止没有查到任何有价值的临床试验方面的资料。查到该中药“疫苗”的处方及用法:“该处方为桑叶、菊花、白术各6克,防风3克、生甘草2克,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后取汁口服,每天两次,成人每次100毫升,小儿酌减,一般服用5~7天。”、“专家还建议说,有条件的学校可按照该处方,煎汤饮用,供学生及教职工预防服用。据悉,这是我省首次针对甲型H1N1流感公布预防中药处方。”对于“桑菊防感汤”“市民反应比较平淡,也没有出现“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等类似的现象。”“中药处方“桑菊防感汤”仅供健康人群预防,特别是易感人群,包括密切接触者、在校学生服用,不作为 治疗用方。”

  浙江省卫生厅应急办主任严德华说:“从前期临床试验和北京初步的接种情况来看,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卫生部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我们对接种点有严格要求,一旦有不良反应,就有急救措 施。”

  看来已经有了高尚的北京人民试用了“疫苗”,浙江人民放心便是。

  这里面做有问题的还是个甘草问题,关于甘草见方舟子文章(XYS20090913)。

(XYS20091027)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96.txt

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中医放弃了最后一点道德底线

  作者:天路客

  现在中医的情况很多人都清楚,中医内人士更为清楚,这里不多说。我想说的是,没想到他们不认真到如此程度,连仅有的一点传统都丢掉了, 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玩死了自己。

  众所周知。天花粉为瓜蒌根,中医的经典里面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 版北京)在概论一节偏偏把该药归为花粉类药物,自己都如此不认真如此“不学无术”,还让别人怎么信任你?是无知还是别用用心?教材是拿来教育人的,是不是更要应该严谨一些呢?否则,岂不成了误人子弟?

  天花粉为瓜蒌根,即使炮制成粉末状来用也不是花粉类药!真是‘想当然’得离谱了。想当然了,就没有底线了,没有责任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是越编越厚了,可是质量却是越来越差了,教材不应该是七凑八凑,胡编乱造出来的,编教材也不是为了挣钱,为了捞好处的,中医业内人 士是否该反省一下呢?

  钱花了不少,但是否也应该拿出点像样的东西来呢?还奇了怪了,中医的教材更新速度那是惊人的快,几年就一版,估计统编教材该编第十版了吧,呵呵,统稿会开了一场又一场,主编换了一人又一人,主编学校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是,质量学识却不见长!

  关于天花粉,检索如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王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草纲目》[1]载:“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白药,瑞雪,义并近也。” 《本草乘雅半偈》[2]载:“根亦取大二三围者,去皮、捣烂,以水澄粉。”《中文大辞典》:“天花粉,栝楼根所制之粉。”

  2.栝楼的根白色,色如白雪,粉性较强,故名天花粉。如《本草蒙筌》[3]载:“天花粉即栝楼根,挖深土者暴干,刮粗皮净咀片。”《本草求真》[4]载: “天花粉即栝楼根也。”《增订伪药条辨》[5]云:“花粉即栝楼根。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日掘者有筋无粉。入土最深,皮黄色白。”

  3.栝楼根性寒如雪,功善清热,故有是名。如《本草乘雅半偈》载:“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解;根主散漫失于容平。糜不以热为因,以燥为证。顾天花、瑞雪之名,则思过半矣。”

  4.栝楼根横切面有放射状天然花纹,故称天花粉。如《本草蒙筌》中有天花粉植物图和药材横切面图,图注云:“栝楼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纹天然而成故名之。”

  5.栝楼又名“天瓜”,采根可做粉,应为“天瓜粉”,讹为“天花粉”。《中国药学大辞典》[6]载:“天花粉:原名栝楼根。昔谓栝楼形象天瓜。本品系以蒌根捣汁澄粉而成,故名天瓜粉。后称天花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67.
  [2]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79.
  [3]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
  [4] 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64.
  [5]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16.
  [6]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1934:186..

  附:
  天花粉(本词条来自网络)
  [来源] 为葫芦科宿根草质藤本括萎Trichosathes Kirilowii Max- im的根。
  [产地] 河南、广西、山东、江苏等地。
  [采收] 春秋季采挖,洗去泥土,刮去外皮,切成段、块、片,用石灰水浸泡过,捞起晒至七、八成干,然后用硫黄薰白,再晒干或烘干。

  [药材形性] 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5-lO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小孔(导管),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见黄色筋脉纹。无臭,味微苦。

  [炮制] 原药放缸内,清水浸泡,春冬浸1夜、夏秋浸3-6小时,捞起于蒲包或竹箩内饮酒,每天淋水1-2次(夏秋要当心发粘),待润软后切O.3-0.4cm厚片,晒干。

  敲块花粉原药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污秽,捞起晒干,用铁锤敲击成小块备用。

  [成分] 含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皂甙。
  [性味、归经] 苦、微甘、寒,入肺、胃经。
  [功用] 清热生津、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胃热伤阴、烦躁口渴、唇舌干燥,消谷善肌、消渴,热毒疮癌、乳痈等症。

  [处方名] 天花粉 花粉 瓜萎根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保贮] 晒干入缸甏内,防霉蛀。
  [注意] 本品反川乌、草乌;本品质硬、最好在秋冬季加工,因夏春季浸润时久,易发粘发馊。

(XYS20090924)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59.txt

令人郁闷的中医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令人郁闷的中医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作者:天路客

  今天查文献,居然碰上了这样的题目:《“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在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运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开篇说:“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指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运用“取类比象”方法去研究、思考人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并指导临床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取类比象”即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作一系统地观察、了解和总结,以此为。。。。。。”,没有继续看下去,虽然觉得好笑,却也并不奇怪,在这里说一说,权作一乐。

  中医有一种奇特的思维方法,叫做取类比像,本人感觉非常可笑。

  什么叫取类比像呢?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近来有人对某专家有关“鸽”的药理作用的论述提出质疑,殊不知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单凭 “是否科学”这个疑问,或对这个疑问进行不科学推理,答案依然是唯心的。人们恐怕从来不去想唯心主义的东西会被实践证明以后又变成了唯物主义的东西。鸽之性,喜升腾,能补人之阳气运用的是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事实上它是来源于实践的,只是古代人不可能用现代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方法去分析这取类比象是否科学,也可以说古代一些理论尚未被现代科学所认识。(百度百科)

  仅举几例,做管锥之见,有兴趣的读者自己补充。

  例一:吃啥补啥,例如吃了猪的肝脏就会补人体的肝脏。

  我的疑惑:补的是哪一个肝呢?他们自己恐怕都不知道,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左肝右肺,这显然与大多数人了解的已经成为常识的人体解剖学的肝脏的位置不相符合,既然知道了不符合,总得想个办法不是,于是乎就有人说我们中医的脏器都是指功能而言,不是指的人体的具体脏器,所有的内脏都是指的功能而言。这也就是说,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前面都应该加上“功能”两个字,从而,“功能肝、功能心、功能脾、功能肺、功能肾”就算这样,那吃的可是猪的具体的肝脏啊,即使就算“取类比像”,那又补到哪里去了呢?中医可是明确说过“吃啥补啥”的!

  更为可笑的是居然有的知名教授(就不点名了,网上可以查到,有兴趣者可以检索)给学生上课时也用核桃来比喻人脑,说吃核桃补脑的原因是因为核桃长的样子太像人的大脑了呵呵,其实这也不奇怪,很多古代着名医家(如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还用豆子来描述命门来着,恐怕到底命门在哪里,那些古代的高人名医自己也搞不清楚,就算真的有命门,那么到底是左肾右命门呢还是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呢还是有是名而无是实体呢?他们没有告诉我,当然我也就不会知道了。

  例二:树叶轻飘,易飞扬;石头沉重,易下沉。故树叶类药,花类药多发散,如银花、连翘之类为发散类药清热解毒;矿物类药多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龙骨、牡蛎者。而鳖甲等则被视为所谓的“血肉有情之品”谓之滋补肾阴,关于这点各位可参看中医温病学的复脉汤(所谓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是也),即使确有其效,是不是就是“取类比像”的道理呢?。

  我的疑惑:有没有例外呢,有的,于是就编成歌诀作为特例。例如桔梗、旋复花之类就被单独列出来了,是不是还有别的呢?我想是有的。这个概括对吗?我疑惑。我一直纳闷的是当我睡不着觉时煮几锅石头水来喝是否比吃两片安定更管用?

  这种死脑筋不仅反映在其思维上而且反映在其平时教学活动上,刻板生硬,抹煞个性。把学生搞的一个个就像个小老头小老太太,无法容纳新鲜事物,不允许有想法,只能接受些迂腐透顶令人生厌的教条框框,最后都变成了混日子浪费生命了事。这点从中医类院校的校园面貌就可看得出来,包括活动在里面的学生的精神面貌。

  如果我们客观分析所谓“取类比象”认识方法的由来、内涵及其对中医的所谓理论意义,认为其有助于从事物同一性的角度 ,宏观认识上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 ,寻究对未知生命奥秘的尝试,在古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这样 ,却也存在着忽视不同事物间的差异性 ,表达不准确等等的缺陷。

  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还把“取类比象”奉为圭臬,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悲了,如果是这样,中医自己就会取缔自己。

  难道能够凭“取类比象”与希波克拉底的徒子徒孙们争锋吗?我是不相信。

  是为忠告!

(XYS20090926)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62.txt

回复重炮猛轰中医药的《请新语丝网友帮忙论证中医对化疗后的恢复是否有帮助》

回复重炮猛轰中医药的《请新语丝网友帮忙论证中医对化疗后的恢复是否有帮助》

  作者:天路客

  你问的问题题目太大,只能泛泛的说一下。

  说现代医学对化疗后恢复束手无策不够准确,一般化疗后都采取一些相关手段的,并非“束手无策”不作为。

  抗癌药物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新药的涌现,抗癌药物治疗肿瘤已从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过渡。但这些药物对人体都有相当大的毒性,它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并无太大的选择性,一般都是“通杀”的,大部分靶向治疗也只是还在摸索阶段。所以,正常细胞也会受到影响爱,并直接影响到心、肝、肾以及神经系统,对于增值活跃、代谢旺盛的细胞的损伤尤为严重,如骨髓细胞,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等。另外,多数抗癌药物都是免疫抑制剂,作用与DNA结构上面他们本身也有潜在的致畸性与致作用,随着接受化疗人的治疗,缘起毒性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如脑病,肠麻痹,骨坏死等等。多数抗癌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是很接近的,所以在临床上不可能不考虑、也是必须要考虑其副作用的。

  但在用药前需对病人体检,了解病人各系统供能状况,选择用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一般出现毒性反应及时停药或减量。

  仅举两例:

  一般来说,化疗引起的胃肠道毒性作用会引起恶心呕吐,所以,止呕药物还是要用的,例如止吐药①有胃复安5-10mg,每日三次肌注,每日1-2次;②恩丹西酮(ondansetron,5-HT3拮抗剂)8mg于化疗前半小时,静注或口服.如果呕吐严重,当日晚可加用一次;;③康泉(Kytril,也是 5-HT3拮抗剂)3mg化疗前半小时静注.

  对于骨髓抑制性药物,也要掌握适应症,对一般情况差,近期进行放化疗的患者慎用。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的话,一般会继后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继发感染出血。可以考虑情况应用提升白细胞的药物,如鲨肝醇、胱氨酸、VB4等、严重白细胞减少可用GM-CSF或者G- CSF100-300 微克皮下或静滴,每日一次。必要时输血,血小板过低可以考虑止血药物以防出 血。如果白细胞过低,如低于3.5*10-9/L、血小板低于70*10-9/L。

  所以,主要还是看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不严重者靠肌体自身恢复即可。

  至于你姑父说的所谓“我告你是谁,是山西省这方面的专家某某某(由于我当前并不需要和这位专家打交道,又由于这位专家对中医的立场让我对他有些反感,我并没有记住这位专家的名字),他是蒙古大夫?省里的权威是蒙古大夫?”这样的话算不得数的,也做不的标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蒙古大夫不应该以其职位高低、医院档次为圭臬。

  至于他说的“中药对化疗后的恢复就很有疗效,当年我叔叔得白血病化疗,就是他亲自买的东阿阿胶,这是西医专门请的省中研所的人给调理的,西医自己承认化疗后的恢复西医没药,不如中医。”,你驳倒他也很容易,阿胶补血?提升白细胞?确实是服用阿胶的结果?

  不管谁说的,你让他拿出证据,拿出循证依据。

  (天路客注:本文只作为回答重炮猛轰中医药《请新语丝网友帮忙论证中医对化疗后的恢复是否有帮助》问题,不做临床依据,否则后果自负。)

(XYS20091005)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73.txt

“黄帝内经”批判

“黄帝内经”批判

  作者:天路客

  严格说来《黄帝内经》本来不是什么专门讨论医学的书,乃古人对世界(天文地理,人文术算等等无所不包)的朴素认识。是以黄帝与歧伯的问答形式写成,分上下两部(上部《素问》、下部《灵枢》)。应该说在当时是有积极地进步意义的,代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努力。

  事实上,不只是中医,在中国好多行业都曾经掀起过研究讨论《黄帝内经》的热潮,例如天文界等,当时大有全民皆“研究”《黄帝内经》的势头,只是后来大多都没有从中得到过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其实任何一个清醒的人本来就应该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前途”,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只是中医界到现在都还没有觉悟而已,到现在还在搞所谓的“多学科研究”。

  《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通过王冰等人的注解加上随意的发挥(王冰还根据自己的想象作了补充,构成了其着名的“七篇大论”,已经游荡中医界千百年了,再加上一些古代其他医家,譬如所谓的医圣张仲景与其所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黄帝内经》的阐述(号称“以经注经”),以《黄帝内经》为所谓理论上的指导加上所谓来自于医学实践的经验性的的解释,使这本早已发了黄的老古董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也才奠定了《黄帝内经》这本书在中医界不可动摇的至高“理论”地位。,俨然成为了“最高指示”,不可随意妄动乱改。

  在这里没有必要诽谤古人,也没有理由诽谤古人,但是我们的先祖缺少“面向蔚蓝色”(《河殇》语)的勇气却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极个别的优秀人物(譬如张衡、祖冲之等)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外,大多数人缺少科学探索的精神,只是坐在书斋里做些冥想、臆测、猜想、估计。至多结合几个看过的所谓病例有所发挥而已,实际上既缺少理论上的论证也缺乏经验上的有力支持。曾经有位中医药大学的挺有名气的教师告诉我说:张仲景看病时,给病人用药后如果感觉有效就留着底方,作为后来看病写书或编制方歌(方歌,中医特色!)的依据,如果无效或者病人吃了药死了或者病情更加严重了,就扔进垃圾桶,不再使用,难怪中医粉丝们振振有词的说:“我们中医都是拿人做实验做出来的,难道还不如你们西医(这个词他们用得对不对就不说了,事实上,西医也包括西方的传统医学,这里用“现代医学”比较确切)的老鼠兔子管用?非要老鼠来说话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也确实是拿人做实验作出来的,可谓说法不虚。我想说的是,即使用同一张方子看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他们怎样解释)一万个病人,就能说是有效吗?就能说是你的人体实验(So terrible!)是成功的吗?从现代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照样没有统计意义,个案而已。

  自从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个名字是否正确,现在还待考,有人 说应该是《伤寒卒病论》),对其注解的医家从成无己第一个开始就很难数得过来了,是为所谓的“伤寒学派”(现在的中医院校“伤寒”仍旧是一门专业,一个研究方向,从事这方面的“教授”、“博导”也是如过江之鲫、都吃着老祖宗饭),古代比较着名的有俞家言,柯琴等人。现代也有不少所谓的名家,就不多说点名了,免得难为情。

  不扯这么远了,再回到《黄帝内经》上来,据说其实不只有《黄帝内经》,还有《黄帝外经》,据说是失传了,现在找不到了。幸亏早没了,否则岂不是更麻烦,也许不但有“内经派”,再弄出个“外经派”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吃饱了没事就喜欢臆想,拿自己脑袋里的想当然来代替科学研究与事实,这一点从历史上一些着名的医家的来历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大多不是什么科学家,实践 家,而是一些所谓的大儒,文人,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想想都可笑,把救人生死的生命科学与诗词歌赋搞到一起也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很多人没有成为良相也没有成为良医,反倒成了“韩信大夫”,他们的业绩倒是“功同良将”,良将者,善于杀人者也。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中医院校竟然有一门课程叫做《中医各家学说》,真理只有一个,搞什么各家学说?历史上已经证明是错的已经被证伪的就该毫不留情地抛弃,对的就大胆发扬才是正路,为什么搞一个各家学说呢?各家学说只能作为发展史来研究才对,留给历史专业岂不更好?我想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大儒们玩文字游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说在《黄帝内经》里能找到依据,只 是后来人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对的,索性都留下来吧。这一点从中医教科书上面就看得出来,通篇文字游戏,近乎扯澹,实际上什么也没说,等于什么也没有解决。套用一句好玩的话就是,“中医是个筐,什么杂碎都往里装”,简直是《西游记》里的无底洞,只进不出是也,可西游记是神话,中医是现实。

  《黄帝内经》既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留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外经》不就失传了吗?),我们应该保留,免得有人说我们数典忘宗,但保留下来做什么用呢?我建议作为文字课来研究一下还是不错的,或者作为训诂来研究,例如《伤寒论》不就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吗?绝对比作为“医学经典”、作为生命科学“经典”圭臬来让人们学习更为有用处的多,否则难免愤世加偾事,就很不好了。

  任何事物都要给它找到正确的位置,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必要的。

  《黄帝内经》现在看来已经如此不堪,在中医院校同样作为一门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只不过《黄帝内经》的一篇绪论而已,能有什么出路呢?

  《黄帝内经》如果作为文学课作为历史课来研究的话,相信会比较恰当。

(XYS20091031)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99.txt

中医吃了“统计亏”?

中医吃了“统计亏”?

  作者:天路客

  看了一则旧闻(《中医专家指西医统计学为贬低中医首因》北京晨报2008年02月01日),文章的其中一段如下:

  “为什么都认为中医的治疗能力不行呢?就是统计的方法造成的。”他举了个例子,当年,他父亲行医的时候,曾经治愈过197例小儿麻疹。虽然是同一种病,却用了30多种处方。但是在西医的统计学里,这些并不被认可。因为西医的评价体系是用一个处方要把197例都给药好。统计学恰恰认为能够杀灭细菌病毒才算成功,才能被记入治愈率,这样一来,中医就吃了大亏。其实,通过中医治疗,能够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病例远比西医要多。”关庆维说。“最显著的一点是,不同的人得了相同的病,西医用药相同,而中医却是一个人一种药方,上万种药材的排列组合是非常复杂的,是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状况不同对症下药。这样复杂的组合排列要求中医大夫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对每一味药材的了解,这也限制了中医成材的难度。”

  看了文章题目我还以为中医专家们都成了统计学专家了呢,原来貌似什么是统计学这位“专家”都没有搞清楚,即使不按这位专家所说的“西医的统计学”标准(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说法,难道还有个中医的统计学?),不知这位专家所谓他父亲治愈病人的根据是什么?很显然,这位中医"专家"说的话也是很不严谨的,原因找错了!

  不从事物自身找原因,总是找一些所谓的理由,不知这位专家在文章中说的“其实,... ...而中医却是一个人一种药方,上万种药材的排列组合是非常复杂的,是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状况不同对症下药。这样复杂的组合排列要求中医大夫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对每一味药材的了解,这也限制了中医成材的难度。”这样的话是否有根有据还是有目的的信口开河?

  有哪一位中医是在上万种中药材的排列组合中处方的呢?我是没有见过!《神农本草经》不过载药365种、《本草纲目》载药也不过2000种,常用药就更少了。这不到2000种药物里面还包括里面那些乌七八糟的“药物”,随便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可以翻阅未删节本《本草纲目》的“人部”,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保你大开眼界!难道这些也在这位专家处方时的排列组合之列?不信可以任意找任意数量的中医开的处方做统计,看看他们涉及到的药物到底有多少种。虽然1999年通过的全国普查,使目前中药总数达到了12800余种,但也只是统计上的意义,并非常用药物,常用药物无非就那么几百味,这其中还包括大量的重金属等指标超标的药物,莫非这位专家把这12800种药物都运用自如?

  现在来分析这位专家关于统计学的说法,分析是否是“为什么都认为中医的治疗能力不行呢?就是统计的方法造成的。”?是否是“当年,他父亲行医的时候,曾经治愈过197例小儿麻疹。虽然是同一种病,却用了30多种处方。但是在西医的统计学里,这些并不被认可。”?我不相信这30多种处方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药物,也只不过某方加减而已,其中大部分药物的使用还是相同的,个别药物不同而已,统计学上处理起来很简单,做个合适的回归分析就可以了,即使再加上时间因素来分析,也不难,统计学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可供使用的数学模型也不是没有,例如COX回归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是否是统计学的问题,即使没有统计学,中医还会吃别的学的亏,这是一定的了,只要中医建立不起来诊断标准,做不到标准客观,随意解释的话,永远不可能不吃亏。

  中医吃了统计亏?中医运用几万种药物排列组合?也许吧!

(XYS20091020)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85.txt

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

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

  作者:天路客

  据我了解,中医院校的学生多少年来做的课题是这样的(博士硕士都算在内)。

  中医文献(医史文献)各种专业多是中医所谓的各种“经典”的文献研究,或者古代或者现代某某已经死去的“大牛”的“治疗经验”,当然也有当代某些活着的“大牛”的“治验治则”,譬如学生的导师或者学生的导师的导师的“治疗经验”等,客观的说,这样的课题很难正真作出有意义的东西,大多是些抄来抄去的东西,很明显,几乎不可能有所创新,最后都搞成文字游戏。

  除了文献专业以外,中医各专业学生做的实验大多是些验证性的实验,例如验证某些古方(譬如“伤寒论”里面所载方剂)的“正确性”、“有效性”,或者某活着的“大牛”的一个什么什么方子多么多么好用、疗效如何如何好,虽然也应用了现代实验技术,譬如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也用了对照组阳性药物,这些对照组药物多为现代医学治疗某类疾病的常用的且比较好用的药物,但做实验以前预期结果肯定是也必须是明确的,起码在学生的“科研”脑瓜中是明确的,那就是结果一定要是他们做实验的那个方子的效果好于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的那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或者至少相当,至于是否是这样,那只有天知道,因为这些实验学生自己也重复不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想重复,通过“答辩”混毕业为目的。

  从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来看,根本看不出这些学生的专业,不知道他们是搞哪方面“研究”的,反正都是验证古方或者某个方子,都大同小异,尽管科研项目“973”、“863”、“各种基金”等等名目花样繁多,花里胡哨神乎其神,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且老师学生都心照不宣,如果你死认真不搞那一套“潜方法”,搞不出来“成果”的话,那才真正成了他们眼中的“笨蛋”!

  结果做不出来怎么办?改数据,该图片(譬如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电泳图片)。悲夫!很多本是为科研服务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图片处理工具(如Photoshop、IPP)成了造假的“专用工具”,且他们自己并不精通这些软件,多为请人帮忙,这就未免涉及到别的还没有歪脑筋人,影响到那些还没有被开了窍的“浑沌”们(天路客: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XYS20090825,只是中医更甚!),影响很坏。

  可见,一没思路二没方法,再加上脑筋不正,能力从哪里来呢?

  反正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XYS20091022)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88.txt

也谈“新央视大楼”象征什么

也谈“新央视大楼”象征什么

  作者:天路客

  网络关于央视大楼象征什么的争论似乎现在还没有凉下来,这里我只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看法。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里面还说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像男性生殖器,符号学家常说,法国是一个因那些有男子汉气概沉溺于女色的、像拿破仑和矮子那样危险的小个子领袖出名的国家。它选择一个一千英尺高的男性生殖器作为国家的象征再合适不过了。难怪蕾丝内裤的广告创意,要采用倒扣的埃菲尔铁塔,不仅纹理的细腻能照顾到内裤的同一性精粹性,并且在暗地里也蕴育了女性对男性的渴求。而选择花边加蕾丝的埃菲尔铁塔做女人的内衣,除却满足了以刚治柔的内在效应,更是能够彻底打造浪漫少女的钢铁情怀。(引用一句话:丹布朗一句话就囊括了法国的精髓,果真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作家,他的邪恶、诡异以及充满梦幻的手法,如同高级的阴谋制造者,当国家的顶梁柱被他一举变成了生殖器,法国的男男女女莫明惊诧了,他们纷纷怀疑丹布朗是不是已经给自己蝇营狗苟地编织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不待观众明白,丹布朗早躲到一边,开始对付剩下的半杯咖啡,或者躲在房间自慰)。照此说法,我说法国人的脸上都趴着一个男性生殖器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瞧瞧人们的鼻子难道不像埃菲尔铁塔吗?难道法国人都搞图腾崇拜(还是阳具崇拜呢!)?

  不过央视大楼我确实没有看出好在哪里,为什么被采用,只是感到古怪一点,当属于后现代的“奇装异服”之类,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流行了一段时日了,但到现在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后现代在它的繁琐喧嚣过后也该寿终正寝了,现在时髦的是“后后现代”,我们要赶时髦也许该搞一个后后现代的东西,自己搞不出来也可以请人搞呵呵,现在还玩“大裤衩”之类的东西实在不算高明,请人做这种东西就更加愚蠢。

  另一方面来讲,音乐形象、建筑形象等都有既确定又不确定的特点,使人们丰富深化欣赏成为可能,可以做多种可能的解释,至于其象征意义,几乎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做出多种解释,在音乐或者建筑领域表象的貌似更明显一些。就像中学生学的课文,作者也许就是写了一篇文字而已,但无数的解释者评论家却可以加上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崇高寓意或者低劣恶意灌输给学生们。

  这当属于审美趣味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心理层面,艺术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合目的性,并且都可以做出其貌似合理的解释,鲁迅说的“眼镜问题”也许可以为这个争论做一个注脚。

  我宁愿积极一些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别有用心者除外。

(XYS20090831)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netters/others/comments/cctv3.txt

中医的计量诊断没有出路

中医的计量诊断没有出路

  作者:天路客

  中医吆喝现代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作为向现代化进军的的一个主要步骤就是追求所谓量化,追求统计学指标,甚至试探着向循证医学迈进。

  据我了解,中医很多年以来一直在搞所谓的计量诊断的研究,所谓量化研究,也做了不少的量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进步,所谓研究是一套做起来就又是另一回事。

  正好到图书馆,顺便翻了几本中现在流行的中医教材,有本科生用的,七年制用的,也有研究生用的。

  大家知道中医获取病人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从所谓“望、闻、问、切”。具有关专家统计,通过这四诊获取的病人信息充其量也就20%左右。中医追求量化,追求统计学指标从四诊开始倒也正常,为节省篇幅,这里略举几例。

  望诊:开始了所谓色诊研究,如色差计测定、测色仪,光谱仪器、分管光度计、红外热像仪、舌象议等等,还有动物模型。

  闻诊:声谱分析、空气动力学法、喉动态镜检法、气相-液相色谱分析等等。

  问诊:这就不用说了,一般无法直接运用现代仪器。

  切诊:五花八门的各种所谓脉诊仪等。

  总结一下,这些相关的技术方法涉及到了微循环技术、红外成像技术、脱落细胞检测技术、血管容积图检测技术、声图检测技术、气象色谱检测技术、脉图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心理测量计量表技术,林林总总好不热闹。

  这里且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其实往往是很不准确的)、也不论取得数据的方法是否得当(其实往往也是很不得当,譬如各种征候是如何分级的?根据什么来分出这些等级?)、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是否恰当(往往也是很不恰当)、是否符合人体生理病理规律,既然是举出来了,下一步很自然的就是处理数据了。数据处理方面也是各显神通,八仙过海。什么Bayes公式法计算症候的验后概率概率,指数表法,判别分析法,可用的数学模型能够扯上关系的都用一下,统计软件SPSS、SAS等自不在话下。曾经有位某大学的统计专业教授大呼;“我们的数学模型怎么总不够你们用的啊!”,如果再继续扯到临床流行病(DME)与循 证医学(EBM)的话,那各种复杂的漏斗图、森林图自不在话下。至于量表,虽然可以制作但作为量表的两个根本特征: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却是没有保证的,确切的说,中医现在没有一个合格的量表,当然,人家不合格照样可以用。

  可是,这些所谓的中医研究者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统一的、客观的证后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存在缺陷、思路不完善,四诊客观化困难过大。

  没有诊断标准就什么也不要说了,一切免谈,现代医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有“金标准”病理诊断,譬如病理切片等。

  课题是申请来了,钱是拿来了,至于怎么花吗就是自己的事了,真的不知道是无知还是都心照不宣,文章做得好看却没有用。

  最后建议:良心还是要讲一讲的。

  中医的计量诊断没有出路!

(XYS20090923)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556.txt

文章署名“长尾巴”现象彰显学术腐败关系图(网)

文章署名“长尾巴”现象彰显学术腐败关系图(网)

  作者:天路客

  论文怎么会长尾巴,原来是长尾巴,管他是长尾巴还是长尾巴,我也来说两句,反正chang,zhang都能讲得通,哈,糊涂了吧。

  最近看到方舟子的文章《论文署名“长尾巴”非个别现象 方舟子吁规范》,我也是深有感触,方舟子说的几种情况确实存在,他也指出了解决的办法,说得很好,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点看法。

  前段时间因课题的需要查了一下国内数据库,发现原来有一些杂志的文章只 能在一个特定的数据库出现,我称之为“数据库对杂志的买断现象”,这个现象当是另外的话题,与本文说的没有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有一个知名数据库(这里就不提名了,因为本文不是批评他们)搞了一个叫什么来着,哦,“科研关系图”(某次检索文章的偶然发现),我就某一个题目的某一个关键词(或者检索词)检索某些文章,果然检索出了好多篇长尾巴,无论怎么改变检索策略,这些不同的文章的“作者们”都大同小异,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已,这还算好的,毕竟还算大体相同的“研究”方向,更有甚者,方向根本那就不一样,看来这些“研究者”都涉猎多个研究方向,大师之称肯定当之无愧了。

  当然,这怪不得刊载这些文章的数据库,但这个“科研关系图”却彰显了一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明白而又直观,也算做了一件好事。这个关系图是这样的:圈A(第一作者),然后,圈B、圈C、圈D、圈E、圈F、圈G... ....都指向圈A,都“紧密团结在圈A周围”。假如再看圈B为第一只作者的文章,你会发现圈A、圈C、圈D、圈E、圈F、圈G...都“紧密团结在圈B的周围”,以此类推等等等等,有异同也是很小的异同,成员几乎不变,很生动很形象很直观,就那么几个人再折腾,这样生动火热的局面在国外的一些数据库(譬如pubmed、chchrane library)时间不到的。

  这样的图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方舟子说的“长尾巴”现象。

  如果写这些文章的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研究生(譬如为了追求文章数量同学带同学、老师带同学等等)危害可能不大(但是也不应该被允许),但如果是大人物、“名家”、“大师”那危害就大一些了,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大量的浪费检索文章的人的时间精力,对检索文章造成不便,且检索质量不高,无论查全率还是查准率都不理想,当然至于文章质量(虽然这个问题也很严重<见我前几天的文章“浑沌之死”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huntun.txt>;)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也不拟讨论,用真名写不负责任的文章(科研文章就更要不得)记得马南邨几十年前就讨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他的文章或者买他的书来看。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论语·子路》)

  文章署名“长尾巴”危害严重,必须杜绝。

(XYS20090902)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lunwenzuozhe3.txt

浑沌之死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浑沌之死
——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

  作者:天路客

  《庄子·应帝王》一篇里说: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悠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前些日子,与一位知名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专家闲聊,他很无奈的告诉我说:这专业就是给人家打工的。他还就我国科研状况说了一些话,大意是他了解到,只要出钱,简直是如同量体裁衣,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做得出来。

  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得意的问:“你能看出我的那些数据是假的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人造些假数据,请人给他(她)设计一个比较高级的数学模型,找一个高级的统计方法,于是乎也大谈创新点,我用了多么好多么好的统计方法云云。

  还有些年轻人在一些论坛上面发帖子:我一稿多投了好几家杂志,都采用了怎么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俨然不知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好,而是因为他可以给杂志社版面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稿多投到了公然叫嚣的程度。

  学循证医学的时候,讲到系统综述的Meta-Analysis时,讲到如果不注意数据的真实性那只能是Garbage in,garbage out!忘了是哪个专家说的了,但是印象很深,因为有一条来自计算机专家的定律,后来应用到了更宽的商业领域。就是这个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最初是关于计算机数据的描述:如果你输入计算机一些“垃圾”数据,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没有用处的“垃圾”。

  临床试验也好,流行病调查也好,且不说样本如何、基线如何、盲法运用的如何(国内的科研还没有到要讲究这些个的程度),单单一个简单的分组做的也是惨不忍睹,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几个人在笼子里伸手乱抓,按抓出来的先后顺序编号1、2、3... ...,a、b、c... ...。在抓什么呢?抓白鼠,他们在分组呢!本来,分组用随机数字表也好,用计算器也好,近年来用统计软件SAS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就可以做得出来,他们都不用,不知道是不用还是不会用,我估计八成也是不会用的。我曾开玩笑说,你们这样分组,首先抓出来的老鼠肯定是不愿意动弹,比较老实的,实验还没有开始偏倚(Bias)已经不小了,数据还准确吗?!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数据严重失真!由这样的数据出来的结果只能是垃圾,哪怕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再好看,你的森林图、漏斗图、散点图做得再漂亮,也只能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只能是银样蜡枪头,不管用的!

  不幸的是,被开了窍的“浑沌”们越来越多,对结果不满意首先考虑的不是反省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是否有问题而是修改数据,修改到满意为止,修改到p<0.05为止。

  所有这些,是谁的悲哀呢?

  一切有良心的人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子呢?更加不幸的是讲究“良心”这样的字眼也被那些被开了窍的混沌们笑掉大牙,因为教授、博导、大师之类名称早就是骂人的话了。

  多了不说,一说就太多了,我直接下结论,希望不是太盲目。所有上述情况 往小了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往大了说则是道德缺失,知识缺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浪费国家公共科研资源用纳税人的钱来制造垃圾就是谋财害命就是犯罪。

  “严重不实或错误的试验结果在污染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也浪费了公共研究资源,还可能会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误导”(《“伪随机”试验调查》)。

  我再请出一位古人帮我说话,两千年前的曾子就说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见原本《大学》)

  曾子翻来覆去讲了无非一个道理,就是正心修身诚意,做科研的道理也一样,切不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私利所掌握,所奴役,否则对个人来说对国家来说都是很可悲的。

  二十一世纪应该是教育学的世纪,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而且也应该,同时应该做好道德建设做好伦理建设,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育非常欠缺的,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乐观的估计,没有被开窍的浑沌或许还有吧,他们才是我们的未来,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同时向那些死不开窍的混沌们致敬!被开了窍的浑沌们只能精神上的阉人,由他们构成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无能的社会。

  最后一点建议,在临床医生及研究生当中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以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学方面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记住,任何方法学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决定取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更大的功效,方法学(Methodology)不是绝对的,不能唯方法论,仅仅拘泥于方法反倒会使人迷失,人如果被方法掌握就不好了。

(XYS20090825)

链接时请用: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huntun.txt

现代方法学的进步终会打破中医残梦

现代方法学的进步终会打破中医残梦
  ——兼谈中医缺少证伪能力

  作者:天路客

  《论语·卫灵公》有言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
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作为中国人相比都耳熟能详,这话的意思是要做好
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小说里面也有这话,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
回)。

  在这里呢,我说的“器”乃方法之意,或曰方法学(Methodology)之意,无
可否认,现代医学在方法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譬如: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
(DME)、循证医学(EBM),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学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临床
上的巨大威力。虽然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在临床医生及研究生当中进行临床
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以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学方面的教育有着
重要的意义,但要记住,任何方法学都不是万能的,还需要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
决定取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更大的功效,方法学(Methodology)不是绝
对的,不能唯方法论,仅仅拘泥于方法反倒会使人迷失,人如果被方法掌握就不
好了。(见《浑沌之死——目前医学生物科研现状浅析》(XYS20090825))“虽
然不能唯方法论,但毋庸置疑,方法是重要的。

  如果我的调查没有偏差的话,中医院校约在2000年以前是不开设统计课的,
更不用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了,那都是更加后来的事情。事实上,
中国的学术界或科研领域(这里仅仅就自然科学而言)很少涉及现代方法学,包
括现代医学在内。譬如,在此或更早一些时间之前,一种药物、一个治疗方案疗
效如何、有效无效、治愈率、病死率等虽然也有数字但基本上是凭“感觉”,检
索文献数据库(如:CNKI、vip、万方、超星等)会发现2000前的文献基本没有
拿数据说话的习惯,有统计学思想的文章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有质量的文章就
更少了。随着世界上RCT(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的试验主要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也称对照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即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然后,试验组给
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即给予安慰剂(placebo),前瞻性
观察两组转归结局的差别。RCT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设置对照组
(control),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Randomization)和盲法试验(blind)。盲
法试验主要包括单盲试验(single-blinded)、双盲(double blinded)试验等,
单盲试验是仅研究者知道每个病人用药的具体内容,而病人不知道,单盲试验虽
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偏倚,但仍未能防止来自研究者方面的影响。双盲
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
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方法在医学研究上
的应用,国内医学生物研究愈来愈显示出其落后性与不科学性,中医则只能是情
况更加的差。

  许多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积极响应“中医现代化”的号召,从北京开始开
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后来陆续开设了关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表
示也在向现代科学靠拢。殊不知,适得其反,这些课程的开设使更多的学生认识
到了中医的随意性、不确定性、不可定量性。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理
论上说,这三门课程足以使还在做梦的人们清醒一些,如果搞得好,有望从理论
上打破中医残梦,最终埋葬中医,也算一次革命了。

  当然,早就不奇怪很有那么些人说:“我们中医是非线性的,统计学不适合
我们。”以至于开始辩论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就近乎有些扯淡了。大家应该知道,
早就有人在所谓量子水平上找根据了,不知道该叫这些人什么,“文傻”抑或科
妄?

  任何人坐在书房里脑袋发热后胡言乱语、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成为中医“理
论”的渊薮,使中医“理论”越来越庞杂、以至于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最终成为
一个大杂烩,一个大“黑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谓“各家学说”就是明
证,并且“中医各家学说”在中医院校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里面介绍的“医家”
们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是非标准,等量齐观、良窳难辨,都做介绍。中医就像一
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

  中医系统是只进不出的,缺乏淘汰机制,没有证伪的能力,不是一个动态的
系统,一个不证伪的万金油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只能是死水一潭。虽然中医们现
在也在使用一些现代实验技术,也会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成果,但这些都没有什么
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什么,换了一下包装而已。只能算做面子工程而已,为了
好看为了懵人懵己方便而已,“新瓶装旧酒”在中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
越来越难以奏效了,脑筋不改变,任其使用什么先进武器都是白费蜡,毕竟“武
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终究不相等。

  中医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值
得发扬,不必废止。但说早已具有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所谓《黄帝内经》),从
理论高度上拔高中医,总是有些不好说服人。与其说中医是科学,倒不如说中医
是文化令人信服。其实中医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扯上科学的幌子,中国中医研究院
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明显的显示了底气不足,再说是不是科学也不是换块牌子
就能解决得了的。

  建议大力开展支持现代方法学教育及训练,从本质上认识到其荒谬的地方,
从内部打破中医的“草山残梦”。

  二00九年十一月一日

(XYS20091104)

目前国内中医相关(医院)者类型分析

目前国内中医相关(医院)者类型分析

  作者:天路客

  有个大概的说法:所有疾病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治而愈的,即可以自愈
(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兴趣者可以检索这方面的医学生物相关文
献);一类是通过治疗可以痊愈或者好转的;另一类是无论怎么治疗都不会好转,
往往这类疾病的最终结局会由于过度治疗而导致非常负面的效果甚至死亡(虽然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三类疾病基本上是三一三十一。这种说法虽然显得不那
么严谨,但大体上反映了临床流行病学上的面貌,也就是说,基本如此。

  医学科学的发展较其他学科的进展要落后的多,有人做过比喻:说人们对于
自己身体的认识较对其他学科的认识程度还处在“中世纪”,虽然有些悲观,但
也大体反映了现阶段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蒙昧无知”的现实,在现代医学语境下,
中医以及中医相关者的存在则更加成为了一桩非常吊诡的事情,俨然不只是医学
相关的事了,大有说道说道的必要。

  医学有死角,在中国特有语境下则死角(理论上、技术上、体制上、管理上)
更多,这就给有些人以可乘之机,以致让一些“聪明人”找到乱而渔利的机会,
大多所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法也得以早就
“应运而生”,虽然大量文献在说明这个问题,但由于大众文化水平(也许检索
相关文献有困难;或者或者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
的限制或者执着的信仰,简直可以用“充耳不闻”来比喻,哪怕你叫破天也是
“对牛弹琴”。

  中医院在大陆大大小小各种级别多如牛毛,如果再加上江湖上的各色人等,
打着中医幌子混饭吃的就更多了。分析起来,中医大约有如下几种:

  A.此类是真正的铁杆中医,对中医的痴迷达到了信仰的程度,在他们看来,
中医早已不属于“治病救人”的范畴,并且可以无所顾忌的拿家里人下手。对这
些人来说,中医是一种信仰,你如果敢说中医的不是,他们敢和你玩命,假如你
说《黄帝内经》说《伤寒论》有问题简直比骂他老祖宗还难受,这一类人大多年
纪较大,正在减少,但也有少部分年轻人,不知怎么受的教育,对中医也有些执
着的信仰,但不占多数。

  B.此类乃揣着明白装糊涂,学的是中医但在西医院工作,对西医也有相当的
了解,平时大多是用西医治疗,明明知道中医无效,可就是不说话,或者开中药
有利可图,处方时中药西药并开,如果病人病情有好转,就说是中医的效果,还
奇怪得很,病人也往往愿意相信这种说法,拿着中医执照行西医治疗(出了问题
就说不清楚,事实上,也发生过许多的问题)。

  C.此类是对中医西医的了解均寥寥,受的训练也寥寥,不知怎么混进了这个
队伍,年老的年轻的都有,由于他们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很小心,其标准是治
不了病也治不死人,但是逮住机会就忽悠,把病人忽悠的找不着北,这一类所谓
的医生基本上属于混子,不但技艺没有,良心也坏了,基本方针是抓住任何机会
执着的为自己捞好处,譬如药物回扣、人际关系等有好处就钻营,只要自己吃饱
就行,基本上是靠耍嘴皮子吃饭,属于混乱体制下的浑水摸鱼者,“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对这类人言“义利之辩”终究难得善果,
自己反倒成了傻瓜笨蛋。

  D.此类为中医院校的教师,平时在学校上课,但偶尔会在学校的门诊出所谓
专家门诊,病人大多为对中医有迷信,“慕名”前往就诊者,老年人居多,也有
少量年轻人,大多为老年病,治不死也治不好,多为“回头客”。

  E.此类乃西医,譬如会建议病人化疗后用一些中药“调理调理”,病人也愿
意接受,也许会开一些药物,但也许不自己开药,让病人自己想办法,这些病人
及家属大多也听说江湖上有什么秘方偏方之类,医生也不制止,甚至鼓励,因为
这时病人及家属和医生已经不抱希望,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基本上是个心理安
慰的作用。

  F.稀里糊涂涂没有是非对错的,也算一类,这一类就不多说了。

  G.一开始就动机不纯的主要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野鸡医院(包括电视广告及
电台上面花里胡哨咋呼的最响者)及江湖(包括网络上)上的散兵游勇(大多连
中医师的资格证书也没有),也就是卖狗皮膏药者流。

  最后,补充一种现象,譬如有的病人,得病后高度紧张,四处就医,看了中
医看西医,看了西医看中医,反反复复,本来病不大,最后自己搞大了;有的心
太急,看了病不见好,就“慕名”找某中医,好了就以为是这中医的功劳,殊不
知即使不治也会好或者是以前治疗的功劳,焉有只吃最后一个馒头吃饱的事?懵
懵然不知道灌了一肚子中药汤反倒有害处。

  综上所述,中医相关群体各为其利,各有算盘。还有靠中医耍嘴皮子继而
“写书”混饭吃的主儿(见随时可见的电视上面各种所谓大师专家养生讲坛),
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暂且不理他(她)们。

(XYS20091106)

北大熊卓为老师的事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北大熊卓为老师的事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天路客

  关于这件事情,我看到大多数文章都抓着这几个学生没有行医执照来做文章,
不能说不对,但远远不是问题的重点,没有执照只是表面想象,仅仅抓住这个问
题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当然,我承认,没有行医执照的学生做手术肯定是不合
法,这是必须要肯定的。

  但问题仅仅是如此吗?难道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了吗?另,这几个学生也许
这个手术后第二年或更早就可以考取执照了,即使暂无执照,这些学生基本上大
部分时间都是在临床呆着,基本的训练难道没有吗?现在无执照,即使考取了水
平就提高了吗?会不会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追究了吗?所
以,北大第一医院在生“声明”中的“此外,节目中多次出现“非法行医”或
“无证行医”等词汇,亦非属实报道。为熊卓为施行手术的主治大夫李淳德系我
院骨科主任,是医院的注册医师,其他相关医师亦不存在“非法行医”的情况,
本案涉及的住院医师于峥嵘亦已取得医师资格。根据卫生部对甘肃省卫生厅的
“关于非法行医有关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7]185号):“已取得《医师
资格证书》,并具备申请执业医师注册条件的医师,非本人原因导致未获得医师
执业证书前,在其受聘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工作时间内的执业活动不属于非法
行医。”于峥嵘医师当时已经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所以并不是非法行医,并
且在此案审理过程中法庭从未得到“非法行医”的判定结论。这在本案的一审判
决中已经有了裁定。”、“急诊的刘希高医师已经本科毕业,取得医学学士学位,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正规医学专业学历毕业生试用期间的医疗活动是否属于
非法行医的批复”(卫办医发(2002)58号):“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
可的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历的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内试用,可以在上级医师的指导
下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不属于非法行医。”刘希高在急诊值班按照医院规定是
有上级医师指导的,并不属于非法行医。暗访中违反医院规定未请示上级医师而
擅自开具处方乃其个人行为,没有代表性,我院已按规定处理,目前正在进行批
评教育。我们在深入了解实情的过程中从刘希高口中得知,在当日暗访时,乔装
成病人的记者在提问中存在故意引导答案的嫌疑!其后暗访的即将参加手术的医
生也并非主刀医师,以助手身份学习合情合法。”等说法,即使是真的,但也只
是可以理解,并无说服力,远远没有检讨的诚意,不但不认真反省反倒发表声明
为自己鸣冤叫屈,未免可笑。

  所以,这件事情的关键,最重点之处并不在于这几名学生是否有执照,而在
于他们是否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是否有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对待自
己医院的老师都这样,对待别人就可想而知了,全国各地有多少病人慕名前往就
诊?他们怎会想到等待他们的是这样的待遇?

  作为研究生,很多学生在去读书前就已经有执照了,那又如何呢?即使这几
个没有执照的这学生手术常规也不见得不清楚,基本操作也不见得不明白,假如
用心一点,就不会出现如诉讼代理人卓小勤所说的“抢救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地
一个粗暴的一个抢救,然后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脏,同时
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还是由于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而放弃抢救。”的情况,
当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没有假如了。即使没有执照,尽心一点,认真一
点,也不会出这么低级的错误(当然,这里是就事论事,并非鼓励“无照行
医”),这是出人命了,还有些没有出人命的,病人受到了损害可能病人及家属
自己都不清楚,也不会想到去调查,譬如身体受到某种成都的伤害但没有造成近
期明显后果、花了冤枉钱等等。

  一心向钱看,良心(或者说良知,一个医疗工作者起码的良知)放一边,具体
到这件事则是明显的术后护理不当所致肺动脉栓塞!这样的人在当今中国不在少
数,这些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再做医疗工作。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且如此紧张
就已经世所罕见,切不可贪图就己利而坏了整个行业,大家在谴责这些人的同时
是否想过怎么会这样的?问题出在哪里?到底谁谁错了?怎样分担责任?如何杜
绝此类事件的继续发生或少发生?

  现在经常有的一声音(大多出自中国大大小小医院的医生之口)盲目与美国
攀比,羡慕人家待遇好工资高受人尊重,而不像自己就像过街老鼠,但这些人是
否凭着良心思考过类似这样一些问题:

  你业务比人家强吗?你技术比人家高吗?你比人家有良心吗?你比人家更敬
业吗?

  尊重是病人给的,不是自己要来的,自己不行硬要也要不来,不砍你就已经
赚便宜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良心放一边是最可恶的,即使有执照(早国内考个执照比
考个驾照难不了多少)也要讲良心,讲医德,所谓“大医精诚”怎么讲的?,难
道我们得到的水准滑落到连古人都不如了吗?!

  所以,整件事情既反映了当事人自己有问题,也反映了体制有问题。

  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问题乃是当今中国各行业的基本问题。

(XYS20091108)

在中国做医生是光荣的事情吗?

在中国做医生是光荣的事情吗?
  ——兼谈中国的医生教育

  作者:天路客

  这几期新语丝新到资料不少是关于国内医生的猛料,各立场网友都有,有年
轻医生也有前辈,索性讨论个彻底,未尝不是件好事。既然由头是“北大医院事
件”,那就从北大医院说起。

  昨天,看到北大第一医院网站一条消息:“特殊”的升旗仪式鼓舞全体北大
医院人“挺直脊梁”。继续搜索在搜狐的北大第一医院官方博客看到一条报道:
“北大医院是中国人民的医院”为题,2009年11月9日上午7时30分,北京大学第
一医院(北大医院)第二住院部东广场人头攒动,花坛前悬挂的条幅醒目、积极、
庄重:“安全稳定顾大局,全心全意为患者”;“医学教育再创新,辛勤耕耘扶
杏林”。全院上千名职工聚集在这里,一次意义非凡的升旗仪式即将开始!院党
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出席,升旗仪式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柳教授主持。配
有升旗、手按胸口发誓的图片(估计是在宣誓医学生誓言之类)。

  看到这样轰轰烈烈的场面动静,我的脑子里不由得闪过几个念头:不但敢于
丢人,还敢于大张旗鼓的丢人,我不得不怀疑的说,难道在中国做医生是光荣的
事情吗?看看上面情景里的那些图片(来自北大第一医院官方博客),人一旦利
令智昏就连起码的智商都没有了,简直是有些搞!

  类似北大医院“熊卓为事件”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着,仅仅是报道出来的
就让人目不暇接,还有没报出来的,还有私了了的(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还有
病人家属忍气吞声投告无门的,大家也都见惯不惯了。发生了事情后,医患双方
各执一端,然后就是上法院打官司赔款,最后结果无法就是如此,也闹不出什么
新鲜花样,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就会想起庄子说的“辩无胜”的道理,所谓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见《庄子·
齐物论》),最后甚至扯到“鸡三足、卵有毛”之类无聊的程度,无非就是双方
各执立场:医院方想少赔点,患方想多要点,把活生生的消失的生命变成了金钱
的交易,让人心里好不凄凉,感觉这是个冰冷的世界,没有一丝温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旁观或者经历争端之后,大家想过深层次的
原因没有?在这里,我不愿意抓住出事的学生说事,也不想讨论是否该事件中上
级医生指导失职,甚至我们可以不谈这件事,只谈谈对国内医生群体的的一些看
法,纯粹是个人意见,不当之处大家海涵,切勿口诛笔伐。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一个中学生高中毕业以后,如果读了医学
院,不管你是山沟里来的也好,大城市来的也好,毕了业,就是医生了,以前连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都不用考,拿到毕业证也就有了行医资格,“执业制度”也仅
仅是近几年的事,一个少不更事的中学生读五年书就可以来操作生命了,且不说
在这五年时间里,还要拿出相当的精力来学外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花费的精力
就跟多,我曾经写过文章发问“难道中国的大学都是外国语学院吗?”。

  “美国想要当医生的人在大学学习4年,然后医学院学习4年。在医学院学习
的第3,4年就要到临床见习(observationship)。医学院毕业后一般要到医院作
住院医3-6年,之后获得主治医的级别。纽约州规定,美国医学院毕业的住院医
生只要实习一年就可以申请纽约州的医生执照,而外国医学院毕业的要实习三年
后才可以获得纽约州的医生执照。(外国人可能有语言问题和工作环境不熟悉问
题。)”(见王澄医生《实习医生能作多少就应该作多少》XYS20091111)

  在国内这样一种情况下,难免很大一部分学生(事实上,国内很多医学生来
自穷困地区,我一直认为这是中国医生群体的一个特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这
个比例显然是高的)的眼界、学识等不尽如人意,虽然他们很刻苦,书读得也好
(仅指考试成绩而言、考试成绩高啊,但我不得不说,有些人表现出很不健康的
“执著心”,这种“执著心”非常有害),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的医学生知识面
普遍狭窄,起点并不高,缺少联想能力(联想在科研领域显得尤其重要,没有联
想材料,无从联想,眼界只是教科书上那点东西,你还研究个啥呢?)也就是念
了几本教科书而已,且相当大一分人读大学前很少读课本以外的书(也许是限于
家庭经济条件也许是限于资源不充足),且读了医学院也并非个人兴趣(兴趣很
重要,兴趣可以升华为献身、升华为道德),一般是中学班主任推荐、家长认为
做医生好(所谓得了病不求人啊)或者是调剂到医学院,很大一部分人基本上是
稀里糊涂成了所谓的医生,业前准备充分不足,也前了解也非常有限,只是跳出
农门,找个糊口的营生而已。

  入了大学,不重视科研能力临床能力的提高,不注重方法学(methodology)
的学习,不注重检索能力的提高,不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教科书是什么?教科
书是已经有定论的成熟的东西,但绝对不是新东西,没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就不
会自动学习,学不到新东西,在相当程度上也限制了眼界,保守一点估计,我敢
说中国的医学生半数以上医学统计学都是不合格的,有的甚至没有学过,甚至不
敢选这门课,(但也能毕业,很奇怪),老一点的医生这个比例就更高了,花了
几年功夫学习英语,过四六级,到头来不但不会说不会听且看不了专业文献检索
不到需要的资料,岂不悲夫也哉。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很不幸的看到中国医生的贡献可谓乏善可陈,
CT,MRI,PET等等先进仪器哪个有中国医生的贡献或者创意?我没有仔细研究这些
仪器的来历,但我知道都是舶来品,都是外国医生或医学相关专业的人们结合当
今科技进步与医疗需要搞出来的,在中国的医院是啥情况呢?仪器买来了,不要
说会用,说明书都看不懂的情况并非新鲜事,我绝对不是信口雌黄。还有,从国
内近些年医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情况及试卷来看,选拔的绝不是最有能力的学
生,而是最有能力背书的学生,只要你有死记硬背的功夫考国内的研究生没有问
题,书背过了绝对能够考上,但考上了也绝对说明不了水平高,更说明不了医德
高,当然,我并没有说死记硬背不好,毕竟这也是一门功夫,记忆力也是治理的
一个指标。

  不追究先天不足,技术不行,知识面狭窄的责任(当然,这责任也也许不该
追究到中国医生的头上),对病人好点,讲点良心总可以吧?就“熊卓为事件”
这件事来说,显然是缺乏责任心而致,至于是实习“医生”的责任还是上级医生
的责任那是他们医院自己内部需要追究的事。不可否认,在中国好医生还是有的,
但也不得不说,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合格的,不仅是医术、技术的不合格,更是
医德良知的不合格,虽然医患关系搞到今天这样的局面不是一方面造成的,但毋
庸置疑,患者方面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从自身找原因,像上面一开始提到的
情景,医学生誓言念一万遍又有什么用呢?一天念一遍又有什么用呢?据我所知,
本科、硕士、博士每次入学起码要宣誓一次“医学生誓言”的,有用吗?不要再
流于形式了。“现在经常有一些声音(大多出自中国大大小小医院的医生之口)
盲目与美国攀比,羡慕人家待遇好工资高受人尊重,而不像自己就像过街老鼠,
但这些人是否凭着良心思考过类似这样一些问题:你业务比人家强吗?你技术比
人家高吗?你比人家有良心吗?你比人家更敬业吗?”(见天路客《北大熊卓为
老师的事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XYS20091108 )

  有些医生本来也是穷苦人出身,相信也受过不少的不公正待遇,可怎么已当
了医生就忘了本,变得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了呢?怎么就变得比一般人还贪得无厌
还过分还不讲良心呢?变得把病人当做生财之道具呢?假如你的家人碰上你这样
的医生(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可能)你也处之泰然吗?(没说到这里都会
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哪的那点算什么?小头而已,摆脱请不要这么说,别人犯罪不
是你犯罪的理由),其实想想也不奇怪,阿扁当初也是穷苦人,中国出了那么多
贪官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曾经是穷苦人。

  大气候是一个原因,大气候可以使一个人做了坏事不受谴责,且被认为是常
态,你不那么做才是奇怪的事情,譬如,国内抗生素应用的世所罕见的混乱局面,
处方时只开贵的,只开回扣比例高的药物而不是开安全有效的,处方是不考虑药
物经济学(也许根本就不懂),专拣回扣高的药物乱开一气,为了提高所谓设备
利用率做不需要的检查(当然也是有回扣的),这与大街上的“奸商”还有何区
别?这个行业的神圣表现在哪里?此所谓社会“大染缸”是也;大气候可以毁坏
一个人;但个人素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如果与大气候臭味相投则危害更
大;学好很难学坏是很容易的。我不排除有本质上很好的医生,但上行下效,也
变得不怎么样了,这还牵扯到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后天教育等等一
系列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本文不打算展开讨论。

  所有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的发生仅仅是制度原因吗?我看不尽然,目前制
度是有问题,且问题不小,但也不要什么都怪到制度身上,自身找原因从来都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苍蝇不听无缝的蛋”,说的还不
够清楚吗?

  制度不完美不是任何行业任何人可以不负责任回避良知的盾牌。

  2009、11、12

(XYS20091112)
http://blog.sina.com.cn/u/1262805681
http://xysblogs.org/tianluke